首页 > 国学文化 > 古文名著 > 墨子·49章 鲁问(2)该如何理解?原文是什么内容?

墨子·49章 鲁问(2)该如何理解?原文是什么内容?

来源:史文斋    阅读: 2.5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49章 鲁问(2)

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诸侯、弟子等人的一些谈话,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有墨子以“必择务而从事”的原则游说诸侯;文中多处申明“兼爱”“非攻”的主张;也有几处专门申说“义”的重要性。所有这些内容,体现出墨子向往国家富强、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是人生苦短,一定要选择重要的事先做。二是墨子作为一个游说之人,他知道怎样把握机会,知道怎样才能使国强,他能对症下药。这不仅对于一个国家很重要,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只有善于从重要的事情入手,把握住我们生命中的重点,我们才能有所成就。在劝说不要战争时,他仍然站在“兼爱”的立场,也就是说只有“兼爱”,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人们才不会攻打别的国家。战争对人对己都不利,因此他主张“非攻”。

曹公子以“人徒多死,六畜不蕃,身湛于病”来请教墨子,墨子以“今子处高爵禄而不以让贤,一不祥也;多财而不以分贫,二不祥也”“若是而求福于有怪之鬼,岂可哉”来解说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是墨子早期的明鬼学说,可能仅限于要求弟子和百姓笃信鬼神之有而虔诚祭祀,威于鬼神而不做坏事和亏心事。也就是说,明鬼学说的早期功能主要在于以此威慑内部、促使弟子严格要求自己。二是随着弟子学成而引发的社会政治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的变化,墨子在明鬼中加入了新的内容,即:“处高爵禄”而“让贤”“多财”而“以分贫”,从而“求福于有怪之鬼”,得到福佑而使自身和家人平安。

墨子·49章 鲁问(2)该如何理解?原文是什么内容?

【原文】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①,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亓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为②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鲜①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鲁君之嬖人死,鲁君为之诔,鲁人因说而用之②。子墨子闻之曰:“诔者,道死人之志也。今因说而用之,是犹以来③首从服也。”

鲁阳文君谓子墨子曰:“有语我以忠臣者,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处则静,呼则应,可谓忠臣乎?”子墨子曰:“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是似景④也;处则静,呼则应,是似响也。君将何得于景与响哉?若以翟之所谓忠臣者,上有过,则微⑤之以谏;己有善,则访之上,而无敢以告。外匡其邪,而入其善。尚同而无下比,是以美善在上,而怨雠在下,安乐在上,而忧戚在臣。此翟之所谓忠臣者也。”

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①而观焉。”

鲁人有因子墨子而学②其子者,其子战而死,其父让③子墨子。子墨子曰:“子欲学子之子,今学成矣,战而死,而子愠,而犹欲粜,籴雠,则愠也。岂不费④哉!”

墨子·49章 鲁问(2)该如何理解?原文是什么内容? 第2张

【注释】

① 席豆:当为“度豆”。度,指杖;豆:食器。

② 为:通“谓”。

① 鲜:“解”字之形误。

② 这两句当作:“鲁人为之诔,鲁君因说而用之。”说:通“悦”。

③ 来:即氂,牦牛。

④ 景:通“影”。

⑤ 微:伺察。

① 志功:动机和效果。

② 学:读作“敩(xiáo)”,教的意思。

③ 让:责备。

④ 费:为“悖”之借字。

墨子·49章 鲁问(2)该如何理解?原文是什么内容? 第3张

【翻译】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诸侯攻打邻国,杀害邻国的人民,掠取邻国的牛马、粟米、货财,把这些事书写在竹帛上,镂刻在金石上,铭刻在钟鼎上,用来传给后世子孙,说:‘没有人比我的战果多!’现在如果那些地位低下的人也去攻打他的邻家,杀害邻家的人口,掠取邻家的狗猪、食粮、衣服、被子,也书写在竹帛上,铭刻在席子、食器上,留传给后世子孙,说:‘没有人比我的成果多!’这样做难道可以吗?”鲁阳文君说:“您说的对。我用您的话去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谓可行的事,未必就是对的了。”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所谓的君子,都是只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座都城,就被称作义。这就如同看一小点白说是白,看一大片白则说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的情况,就是这句话所要说的。”

鲁阳文君告诉墨子说:“楚国的南面有个有吃人风俗的国家,名叫‘桥’,在这个国家里,长子一出生就被杀死吃掉,叫作‘宜弟’。如果味美就献给国君,国君喜欢了就奖赏他的父亲。这难道不是极恶劣的风俗吗?”墨子说:“即便是中原国的风俗也是这样,父亲因攻战而死,就奖赏他的儿子,这与吃儿子奖赏他的父亲有何不同呢?如果不践行仁义,凭什么去指责夷人吃他们儿子的恶劣风俗呢?”

鲁国国君的爱妾死了,鲁国人写了一篇哀悼的诔文,鲁国国君看了很高兴,就提拔这个人做官。墨子知道了这件事,说:“诔文,是用来表现死者心志的。现在只凭高兴就用人做官,这如同用牦牛的头来做衣服一样。”

鲁阳文君对墨子说:“有人把‘忠臣’的样子告诉我:叫他低下头就低下头,叫他抬起来就抬起来,日常居住很平静,呼叫他才答应,这可以叫作忠臣吗?”墨子答道:“叫他低下头就低下头,叫他抬起来就抬起来,这就像影子一样;日常居住很平常,呼叫他才答应,这就好像回声。你将从像影子和回声那样的臣子那里得到什么呢?我所说的忠臣却像这样,国君有过错,则伺察机会加以劝谏;自己有好的见解,则上告国君,不敢告诉别人。匡正国君的偏邪,使他纳入正道。崇尚统一,不在下面结党营私,因此,美善存在于上级,怨仇存在于下面,安乐归于国君,忧戚归于臣下。这才是我所说的忠臣。”

鲁国国君对墨子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习,一个喜欢将财物分给人家,谁可以作为太子?”墨子答道:“这还不能知道。二子也许是为了赏赐和名誉而这样做的。钓鱼人弓着身子,并不是对鱼表示恭敬;用虫子作为捕鼠的诱饵,并不是喜爱老鼠。我希望君主把他们的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有个鲁国人让自己的儿子跟随墨子学习,他的儿子战死了,他就责备墨子。墨子说:“你要让我教你的儿子,现在学成了,因战而死,你却怨恨我,这就像卖出买进粮食,粮食卖出去了,反而怨恨一样,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