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伍子胥为何能够复仇成功呢?他有哪些特质?

伍子胥为何能够复仇成功呢?他有哪些特质?

来源:史文斋    阅读: 1.5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春秋战国的历史上,复仇成功的非常多,最有名的莫过于伍子胥灭楚的复仇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楚国的复仇模式由三个要素组成:大背景相同、从私仇到君臣仇恨、借外国力量复仇,伍子胥的复仇模式也是如此。为什么伍子胥的复仇千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其复仇模式是什么?

一、伍子胥复仇的典范性

作为千万复仇者之一,伍子胥之所以能够超越他人名垂千古,是因为其复仇行为的特殊环境和产生的深远后果。首先,一般情况下,复仇具有个体性,但常常以集体的方式进行。人们看待复仇行为时也更加看重个人,而把群体看成集团斗争。

其次,复仇双方之中,强者总以邪恶的面貌出现,弱者则秉持正义,如果复仇行为成功就意味着正义战胜邪恶,能够给人们精神激励,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第三,复仇事件中,虽然被害者常常结为同盟,但仍经常处于劣势,大多数都不能成功。

总而言之,复仇很难,想要复大仇更是难上加难。也是因此,中国古代哲学中形成“忍让观”,孔子、孟子都提及对仇恨的忍让,但普罗大众之中如孔孟一般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面对大仇,七情六欲常难以遏制。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不去寻仇,仇也会从天而降,不是避、忍能可解决。

在我不寻仇仇寻我的情况下,懦弱无刚者逃避,血性英雄则奋起反抗,寥寥无几的复仇成功者自然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伍子胥的复仇就存在这种典范性,人们每每谈起都畅快淋漓,因此最为人津津乐道。

伍子胥复仇的对象是暴君,他站在道义的一方,双方力量也十分悬殊,对手是君主,自身则是孤身平民。观伍子胥复仇结果,他的报复成功而彻底,不仅攻下楚国都城,甚至掘墓鞭尸。由此可知,伍子胥的复仇有三个特点:正义性、困难度、大影响,因此其能超越中国古代历史上众多复仇事件,成为人们心中的复仇典范。

伍子胥为何能够复仇成功呢?他有哪些特质?

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伍子胥的对手并非普通人,而是一位君王,因此他的复仇既包含一般复仇的特性,又包含着君臣关系的背景。春秋时期,君臣关系相对平等,臣子如果作恶得罪了君主,是咎由自取;君主为人不仁被臣子杀害也是理所当然。

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使春秋时期弑君现象频发,也造成诸侯奔走他国者枚不胜举的现象。国君只有以仁心爱护百姓,臣子才会以身相殉,如果国君为个人而死,那不会有人为他现身。这种平等的君臣观念能对君王产生约束,也成为臣子复暴君之仇的契机。

如果中国历史像春秋时代那样发展下去,国君被杀就不会引起太多人关注,也不会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当时许多国君都是被宗室大臣所杀,实际上是因为臣子权势太盛,被弑的国君反而是弱者,深得后世同情。

伍子胥所处的时代,他遇到君臣恩怨时固然可以恩仇相报,但他的复仇环境与一般弑君不同。楚国是春秋时期权势没有下移的诸侯国,没有发生权臣专政的现象,楚国国君对臣子的暴行使得君臣恩怨表现为臣复君仇。于是楚国后期产生了一批著名的复仇人物,在这些复仇事件中,伍子胥的复仇尤为突出,相较之下,后世的复仇事件相形见绌。

二、楚国的复仇模式

楚国因其国情的特殊,产生一些列复仇事件——析公奔晋、雍子奔晋、子灵奔晋、苗贲皇奔晋,每次复仇事件的发生都会对楚国的利益造成巨大伤害。但奇怪的是,楚国的复仇模式都很相似,这跟楚国的国情有关,其复仇往往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第一,所有的仇恨都是从个人矛盾开始,以君臣之间的冲突作结。析公奔晋事件发生在子仪之乱时,当时朝中有人馋毁析公对年幼的楚庄王有异心,析公辩解无方,只好逃走。向庄王进谗的人显然与析公有仇,然而庄王不辩是非便听信,使得析公与其仇人之间的个人矛盾转化为君臣恩怨。

雍子奔晋与析公事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不同。雍子的仇人是他的至亲亲属,原本是家庭矛盾,只要稍微忍耐便可消解。即使矛盾不能消解,如果国君能够在当中调停,也不至于造成骨肉相残。然而当时的楚王偏偏头脑不清醒,不仅不主持公道,反而火上浇油,使双方矛盾激化,再加上大夫们推波助澜,雍子在楚国众叛亲离。面对举目无助的困境,雍子不得不远走异国,对楚王的怨恨可想而知。

除雍子外,申公巫臣的复仇也非常著名。申公巫臣逃离楚国原因是与子反争夺夏姬,原因在子反,但也与楚共王密切相关。楚共王作为一国之君本应调停大臣之间的矛盾,但他没有制止子反报复巫臣家族。虽然楚共王刚刚即位时,子反、子重的权力较大,但共王仍有禁止他们过火行为的能力。面对子重、子反对申公巫臣家族赶尽杀绝,共王竟毫无作为,于是原本巫臣和子反等人的矛盾掺进了楚共王。

从上述复仇事件可以看出,这些仇恨最初都是个人恩怨,原本不会牵扯君王,但是楚国的君王非常有权威,只要处理得当必然能够妥善解决。然而,或因年幼,或因昏庸,楚王都没能很好的解决事件,反而错上加错,铸成冤案,最终将个人矛盾变成君臣仇恨。

第二,都是借助外国的力量复仇。如果仇恨是私人之间,则只需在国内解决,但是楚国现在的这些矛盾都变为君臣恩怨,楚王又十分固执地坚持己见,想要在楚国国内沉冤昭雪已不可能。再假如,楚王宽宏大量不对臣子进行严惩,可能他们还有机会留在楚国,但楚王偏偏不容人,得罪他的无不被诛杀,甚至株连九族。

在严刑峻法的情况下不逃离楚国,与坐以待毙无异。只要君臣之间结成仇怨,臣子就只能逃往其他国家,一旦有机会就会立即报复楚王,损害楚国。报复一国之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打击甚至消灭他的国家,从楚国出逃的臣子都采用了这个办法。在报复者眼中,楚国不再是他们的祖国,对楚王的仇恨使他们只想最大限度地伤害这个国家。

析公、雍子、巫臣等人都选择晋国作为报复楚国的力量,因为晋国强大,又常年与楚国争霸,当这些叛臣到来时晋国自然是热烈欢迎。晋国给予这些逃臣非常丰厚的待遇,利用他们的智慧谋略对付楚国。来自楚国的大臣对楚国最为了解,用他们的智谋攻打楚国效果也会更好。

逃臣们一方面受到晋国的厚赏礼遇,另一方面加上自身与楚国存在深仇大恨,对晋国自是尽心竭力。晋国每次乘机攻打楚国都能让这些楚国逃臣的报仇愿望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在晋楚之争中,晋国阵营里总会出现楚国谋臣的身影,于是晋国屡次败于楚国。

三、伍子胥的复仇模式

第一,私人恩怨。伍子胥的仇怨和雍子、申公巫臣一样开始于私人恩怨,最终演变为君臣大恨。伍子胥的家庭根基深厚,祖父伍参曾在晋楚大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父亲伍奢又做了太子的老师,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前途不可限量。然而“福兮祸所伏”,兴盛之时往往会出现危机。

费无极也是太子的老师,但太子更喜欢伍奢,费无极就想陷害太子。在费无极的计谋下,楚平王相信太子和伍奢有异心,先处置太子,又将伍奢关押。此时费无极还不忘火上浇油,又告诉楚平王伍奢的两个孩子是祸患,于是伍尚被杀,伍子胥逃脱,原本臣子之间的仇怨变为君臣之仇。

第二,借助吴国力量复仇。与析公、雍子、巫臣等人相似,伍子胥也选择通过他国的力量复仇,毕竟一人的力量太小。吴楚原本是敌国,伍子胥到达吴国原本应该受到欢迎,但因公子光认为其攻打楚国私心太重,子胥的复仇计划一直没能实施。直到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开始对伍子胥倍加信任,子胥的复仇之路真正开始。后来在数次吴楚战争后终于攻入郢城,掘墓鞭尸,多年心头之恨终于发泄。

伍子胥为何能够复仇成功呢?他有哪些特质? 第2张

结语

从楚国的复仇模式中,可以看出伍子胥的复仇也遵循着这一规律,他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与君臣观念的平等、楚国君权的残忍和个人意志的强大分不开。在伍子胥之后的复仇事件中,几乎没有像他一样成功的,这是由于君臣之间地位越来越不平等,难以满足复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