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康熙为什么要冒险撤藩?为什么不等三藩老死?

康熙为什么要冒险撤藩?为什么不等三藩老死?

来源:史文斋    阅读: 2.0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康熙年轻有为,以他的年纪为什么要冒险撤藩?为什么不等三藩老死?其实这是因为,康熙亲政以后,将“三藩、漕运、河务”三件事视为头等大事,而康熙想要伸开拳脚在漕运、河务上有所作为,就必须要先裁掉三藩。

“三藩”(最初是四藩)是怎么来的?

诸位藩王势力的形成可以说跟大清初期的形势密不可分:

当时大清(后金)统治者(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一高官厚禄招降明汉军将领,为的就是为自己入主中原做准备。

耿仲明(耿继茂的父亲)、孔有德尚可喜都是辽东人;

1621年3月,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占辽东,当时辽总兵是毛文龙;

1628年6月,袁崇焕擅自杀掉毛文龙,东江开始大乱,自相残杀,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辗转流徙,实在是走投无路,投降后金。

清太宗皇太极十里相迎,举行了隆重的接待仪式,并且一改投降人隶属满洲八旗的惯例,授予:

康熙为什么要冒险撤藩?为什么不等三藩老死?

孔有德为都元帅,

耿仲明为总兵官,

率领自己的部队驻扎辽阳,

被称为“天佑兵”;

授予:尚可喜为总兵官,

率领自己的部队驻扎海州,

成为“天助兵”。

此时的三位汉人藩王对于皇太极而言有两个好处:

一是有利于中央集权,可以有效地抵制满洲诸王的威胁;

二是能够维护皇上的地位和权势。

到了崇德七年,皇太极将汉军四旗分成汉军八旗:

孔有德隶属正红旗

耿仲明隶属正黄旗

尚可喜隶属镶蓝旗。

到此时,三藩中压根没有吴三桂,吴三桂投降大清跟其他三位藩王还不太一样。

吴三桂是老家是江苏高邮,后来去到辽东,他的父亲是锦州总兵吴襄,吴襄与祖大寿互为姻亲,吴三桂称祖大寿为舅舅,祖祖大寿曾担任副将等职。

后来吴襄因罪下狱,但吴三桂并没有受影响,反而得到明廷重用,擢升为总兵,率兵助守宁远。

崇祯十五年二月,松锦会战明军惨败,十三万大军死的死、伤的伤,很快就被瓦解,蓟辽总督洪承畴也投降大清,而吴三桂逃回去不断地收集逃亡的兵力,从三千多人增加至三四万人,坚守宁远,成为当时明廷少有的可以倚重的部队。

清兵不断占领各城,唯独宁远久攻不下;

康熙为什么要冒险撤藩?为什么不等三藩老死? 第2张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山西,昌平兵变,京城危在旦夕;

崇祯皇帝下令将吴三桂封为平西伯,让其放弃宁远,入京勤王;并再次启用吴襄。

但是吴三桂行军迟缓,每天只行军数十里路,宁远到山海关只有两天的路程,吴三桂用了十六天的时间,等到丰润的时候,得知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

吴三桂又率兵返回山海关,成为孤立无援的部队:一边是李自成,一边是多尔衮,都在招降吴三桂。李自成的“割富济贫”“追赃助饷”的政策确实让吴三桂不寒而栗,很明显吴三桂并不赞同他的政策,并且担心李自成这样的政策,等到自己真的投降李自成,估计自己的利益会得到极大的损害

而多尔衮则是许诺:平西伯如果率领部队归降大清,一定会将故土封给吴三桂,并且进爵为藩王

“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进爵藩王”

更何况已经有三位汉人将领在大清册封为藩王,吴三桂更倾向于多尔衮这边。

同年四月,山海关一战,清军、吴三桂联手攻打李自成,李自成大败,多尔衮直接将吴三桂封为“平西王”,到这个时候,大清一共存在四位异性藩王。

大清入关以后,主要是跟汉人打交道,自然需要发挥汉人藩王的作用:

顺治元年,孔有德、耿仲明跟随豫亲王多铎,

吴三桂、尚可喜跟随英亲王阿济格,

分两路征伐李自成。

顺治二年,孔有德、耿仲明与多铎下江南,攻下南京,消灭了南明第一个政权—父王政权。

而吴三桂、尚可喜跟随阿济格则是继续征讨李自成,

一直到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满汉合师的时候,而从第二年起便是汉人藩王独自征伐的阶段。

可以说一直到顺治六年,四大汉人藩王确实起到了不少的作用,同年五月,顺治册封:

孔有德为定南王,率两万进军广西;

耿仲明为靖南王(耿仲明因藏匿逃犯自杀耿继茂继承王爵)

尚可喜为平南王

靖南王与平南王各领兵一万进军广东。

南进之师还是比较顺利的,孔有德攻占桂林,尚可喜攻克广州。

顺治八年,清廷命吴三桂进攻四川,四位藩王中吴三桂的势力是最强的,号称是五万之众,后来不断扩展到了七万。

但是顺治九年,孔有德在李定国攻克桂州时阵亡,他的儿子也被害。

至此“四藩”变成“三藩”。

到了顺治十四年十二月,顺治帝授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

到顺治十六年正月,三路大军齐聚云南,南明永历帝等人败走永昌府,后来躲到了缅甸,两广、云贵基本上平定。

三月份,顺治帝根据洪承畴的建议,命:

平西王吴三桂驻守云南,

平南王尚可喜驻守广东

靖南王耿继茂驻守四川,后来改为福建

康熙为什么要冒险撤藩?为什么不等三藩老死? 第3张

在当时来说,“三藩”分镇,确实有很不错的效果:

1、吴三桂除掉永历帝,李定国也去世,云南得到彻底的平定;

2、耿继茂与尚可喜驻守在广东与福建可以有效地抵御郑成功的攻扰。

康熙初年三藩为何会成为心头大患

确实不得不承认三藩分镇有切实的好处,但是给大清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实不容忽视,也是康熙为何要坚持撤藩的原因,只能说:在一定的形势背景下三藩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等到了康熙初年,天下平定,对于清廷来说,三藩就是负担。

吴三桂、耿继茂、尚可喜原本是投降归顺于大清的,正因为大清初期特殊的情况让三人摇身一变成为开国功臣,镇守边疆的藩王。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更何况大清那么大,确实有朝廷看不到的地方,正是利用了“天高皇帝远”的优势,独居一方的三藩不仅势力、实力不断膨胀,野心更是在膨胀。

1、在穷乡僻岭个个可以说是富甲天下:

尚可喜在广东凿山开矿、贩盐,但是却对朝廷一文的税银都不交;并利用地理优势垄断对外贸易

耿精忠虽年轻,但丝毫不逊色,在福建是横征暴敛,将很多的奇珍异宝都收到自己手里;

而吴三桂是三人中最过分的,不仅做买卖惊人,还利用公田私自大兴土木,其实换句话说:用康熙给的银子来做投资。

这还不算,吴三桂甚至自己造钱币,并且取了个名字叫“西钱”。

可以说“反大清之心”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即便是如此,每年三藩还理直气壮地跟朝廷要饷银,美其名曰是“军用必须的开支”。

单纯拿云南来说,每年的饷银最多时达到了九百多万,平时即便是再少也不少于数百万;

可以这样说:

“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

3、向来只有朝廷才有人事任用权,而三藩贪得无厌,竟也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只要是三藩提名的官员,就连地方总督、巡抚都由不得别人说三道四。

吴三桂甚至上书康熙,让朝廷允许云南、贵州各地的官员都要听从吴三桂的调遣。

其实就是向天下说明:吴三桂的王权仅次于皇权。

那时的吴三桂压根没有实力可以直接压制吴三桂,只能是答应。

4、朝廷最初采用了养虎为患的制度,不仅不利于牵制三藩,反而方便了三藩势力的蔓延。

康熙并不是不知道三藩的作为,眼瞧着三藩的势力逐步发展到无法控制,只能暂时采取亲近的策略:公主下嫁。想用联姻的方式暂时稳住三藩,等到时机成熟除掉三藩。

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娶了顺治帝的妹妹和硕公主;

尚可喜的两个儿子尚之隆、尚之孝,耿继茂的两个儿子都成为额驸,以这样的方式,三藩成为半个朝廷的人,这样更加方便信息的收集,反倒是方便三藩势力的蔓延。

面对三藩,在康熙初期确实是无能为力,毕竟国库空空、局势不稳,对于清廷来说最害怕的就是打仗,毕竟连打仗开支的钱都不知何处来?

5、其实,清廷也想过对策,并且实实在在地实行了,“更名田”就是其中一项。

这样看的话,鳌拜在辅政的时候确实也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事情。

“更名田”:原来明廷藩王封的田产随着明朝的灭亡而发生了变化,或是因为战乱荒芜,或是被农民所有,还有不少被当地的豪强侵占;康熙七年下令这些土地归朝廷所有。

但这件事情完成仅仅2个月以后,鳌拜就被康熙除掉了。

康熙裁撤三藩

清朝简历三藩的目的是为了安定边疆,然而三藩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尾大不掉,慢慢地走上了与中央集权对立的道路,这绝对是年轻气盛康熙所不能容忍的。

康熙亲政以后,将“裁撤三藩、漕运、河务”看成并重的三件大事,并且康熙清醒地认识到:

“吴三桂绝非宋朝功臣可比,乃是唐代藩镇之流”

康熙也在找寻时机解决三藩的问题,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收回平西大将军印;大力裁减兵员,节省军费开支。

2、在吴三桂试探康熙是否真的撤藩时,康熙就坡下驴直接同意吴三桂辞去云贵两省事务的申请,剥夺吴三桂手中的权力,不过与此同时,安抚吴三桂,让长子吴应熊与和硕公主一起回云南陪吴三桂过六十大寿,而且将吴应熊、耿聚忠、尚之信等加官进爵。

如此软硬兼施,确实让吴三桂有些迷糊,也可以说并没有认识到康熙如此做的真实意图。

3、尚可喜主动申请撤藩,让康熙大喜过望,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开始撤藩,以此为突破口开始撤藩;

吴三桂低估了康熙,以为康熙这个小皇上必定不敢把他怎么样,所以直接上了一份奏疏“主动要求撤藩”,这正是康熙求之不得的事情,康熙力排众议,开始撤藩。

康熙只有二十岁,血气方刚,不是那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人,除掉鳌拜的斗争让康熙变得干练、沉着、坚毅,也积累了经验;康熙深知吴三桂并非鳌拜,更加不好解决,但他仍旧很坚定。

在《康熙王朝》中孝庄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孙儿你将大清朝治理成今天这样好,了不得啊!我觉得你比你的父皇顺治,甚至比你的祖父皇太极都强;我呀太老了容易糊涂。”

虽然只是电视剧中的话,但是确实说的非常有道理,孝庄虽然也是巾帼英杰,但是在很多问题的考虑上还是没有康熙有远见,不过他们俩的立场是一样的。

那么:康熙不能等吴三桂老死吗?非要急着撤藩。

康熙初年时,吴三桂差不多五六十的样子,即便是按照70岁寿终正寝,还得十年的时间,每年三藩的消耗半耗于天下,康熙确实养不起他们,即便是是养得起,康熙也不想继续再养了,因为康熙是一个有大志的人,会让三藩束缚住自己的手脚,所以必须要解决。

而且到了康熙初年,三藩对大清的危害已经远远超过三藩存在的必要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