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朱棣造反时朱允炆占据优势 朱允炆为什么还是输了

朱棣造反时朱允炆占据优势 朱允炆为什么还是输了

来源:史文斋    阅读: 3.0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朱允炆占据优势为啥输给朱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本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历史的发展结果看似必然,但过程却往往充满了偶然。明朝的靖难之役就是这样,从实力、道义等因素来看,朱允炆占据绝对优势,身负乱臣贼子之名、实力有限的朱棣成功概率并不大。最终结果之所以出人预料,原因何在?

朱棣造反时朱允炆占据优势 朱允炆为什么还是输了

首先明确一点:靖难之役之所以爆发,是因为朱允炆削藩、加强中央集权。这个决定当然是百分百正确的,毕竟后来朱棣当上皇帝后,第一件事同样是削藩。

而说到削藩,就不得不提西汉的“七国之乱”。当时,汉景帝的一系列操作可谓发人深思。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取晁错的《削藩策》,大规模削减几大藩国的封地。随后,吴王刘濞立即联合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公开反叛。

当时,叛军势力强大,仅仅刘濞就聚众20余万人,对外还联络了匈奴;并且,由于这些藩国曾经对稳定政局、发展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无故被打压,还引起了朝廷内外不少人的理解和同情。

朱棣造反时朱允炆占据优势 朱允炆为什么还是输了 第2张

那么,面对一度不利的局面,汉景帝是怎么应对的呢?

首先,由于七国起兵的理由是 “诛晁错,清君侧” ,即:咱们不是要造反,只是要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晁错。

汉景帝迅速以行动作出了回应:那好,我自己把晁错清除掉。他让朝廷中尉以巡逻市场为名,把晁错骗到东市、就地腰斩。史载,当时的晁错毫无思想准备,被杀时还穿着朝服。

汉景帝此举可谓冷血到极点。要知道,特别是自汉文帝以来,西汉对高级官员一向给予极大礼遇,即使因罪处以极刑,也大多令其自尽,以保全其尊严;更何况,当汉景帝还是太子时,晁错就是他的嫡系亲信,二人虽为君臣,情同师友。如今为了堵住七国之口、夺回舆论支持,汉景帝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就以最无情的方式处死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帝王心术之残暴令人胆战心惊。

随后,当七国却仍不善罢甘休时,汉景帝就有足够的道义挥师平叛了。不过,即使是名将周亚夫领军,当时的朝廷军队仍然占据劣势:“楚兵剽轻,难与争锋”。

对此,周亚夫提出了一个方案:“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这个“委”,就是舍弃的意思,即让梁国当炮灰、吸引叛军主力,朝廷军队趁虚而入、包抄其粮道。

梁国是啥来头?是汉景帝亲弟弟、梁王刘武的封国。由于处在叛军与关中之间,梁国被叛军视为必须要拔除的钉子,在吴、楚两国军队的轮番围攻下已经伤亡惨重、损失了几万人,当时的梁王正率领余部固守睢阳、眼巴巴等着朝廷大部队前来救自己于水火。

然而,汉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方案。随后朝廷军队绕过睢阳、避开叛军主力。梁王刘武被打得焦头烂额,多次派人请周亚夫搭救,却一直被拒绝,随后他只好找亲哥告状;汉景帝的反应是“使告条侯救梁”,即让人告诉周亚夫救自己弟弟,但“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随后,汉景帝再无任何表态,个中意味,无需多言。

刘武没有选择,身为皇帝弟弟,他不可能投降叛军,于是只好豁出性命、殊死抵抗,竟然在猛烈攻击下得以顽强支撑。当叛军精疲力尽时,周亚夫乘虚而入,成功将他们一举击溃。

朱棣造反时朱允炆占据优势 朱允炆为什么还是输了 第3张

可见,为了平定叛军,汉景帝不惜以头号亲信、亲弟弟为代价,打定主意就执行到底。于情而言,这种方式固然让人难以接受;但结合实际,却又显得相当合理有效。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现在我们看看靖难之役。当初朱元璋在位时,为了抵御蒙古残余的侵袭,在北方边境线设置了九个藩国,他们无不雄踞一方、兵强马壮。其中,战功卓著的朱棣尤其突出,史称他拥兵十万,且受朱元璋之命“节制沿边士马”。

还在当储君时,朱允炆就对藩王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危机有所预料;而对他这个年轻的皇太孙,那些叔父辈的藩王们也多有轻视。对此,伴读东宫的黄子澄信心满满,他以西汉七国之乱为例,断定藩王们“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届时朝廷平叛将会是以强击弱、泰山压顶,不足为虑。

朱棣造反时朱允炆占据优势 朱允炆为什么还是输了 第4张

可见,朱允炆的幕僚对历史确实相当了解,但这些大儒显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这些人的辅佐下,朱允炆的削藩大计一错再错。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此时可谓朱允炆铲除政敌、削弱藩王的最佳时机,他完全可以在诸王入京奔丧时把兵力最强、野心最大的朱棣软禁、处死;可惜的是,饱读诗书、为人仁厚的他不屑/不忍这么干,反而让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哭丧,无需来到南京。

后来,朱允炆受人蛊惑,又轻信朱棣病重的谎言,把他身在南京的三个儿子送回燕国。这样一来,朱棣再无后顾之忧,铁了心的反叛。

对比当初汉景帝的铁血做法,朱允炆显得太过于仁厚、善良。面对冷酷无情的叔叔朱棣,他的这种可贵品性成了致命弱点。

在放过了收拾藩王、要挟朱棣的最佳机会后,朱允炆却按部就班、慢条斯理地削藩。这等同于无视一剑封喉的机会、改用小刀割肉的方式处理敌人,纯属给自己添堵。

而且,黄子澄制订的削藩方案是先剪除其他藩王、让燕王孤掌难鸣,即先弱后强。这等同于首先伤害了那些没有野心的藩王,无形中人为地扩大了打击面,既伤及无辜、又广泛树敌,还进一步坚定了朱棣孤注一掷的决心。如果集中火力、党同伐异,抓住燕王朱棣无视君臣之别、多行僭越这一把柄穷追猛打,相信形势将有很大不同。

公元1399年8月,朱棣正式起兵,他祭出的理由毫无新意、同样是“清君侧”,目标直指主张削藩的黄子澄、齐泰;而且他声称自己的目标是平定朝廷的祸乱,即“靖难”,所以当后来他成功后,这一明目张胆的反叛行为竟成了正义感爆棚的“靖难之役”。

不过,朱允炆不可能像当初的汉景帝那样手起刀落剁掉黄子澄、齐泰,相反,他几乎对黄子澄言听计从。

朱棣造反时朱允炆占据优势 朱允炆为什么还是输了 第5张

起先,朱允炆起用老将耿炳文领军平叛,但在遭遇一次失利后,经黄子澄的推荐,改由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出任统帅。这一动作似乎似曾相识,不禁想起战国时赵孝成王用赵括替代廉颇的事。

随后李景隆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北平,期间都督瞿能曾经带领数千骑兵杀入张掖门,但李景隆为了抢占军功,命令其等待大部队,结果白白坐失战机。随后朱棣挟持着宁王的军队前来夹击,李景隆腹背受敌、仓惶而逃。

公元1400年,李景隆、郭英、吴杰等人集结其60万大军与朱棣的10余万人在白沟河展开大战,在一度占优的情况下,由于李景隆无法协调各部,导致无法取得进一步进展,反而被燕军抓住机会扳回了局面。

李景隆连战连败后,朱允炆改任盛庸上阵。公元1400年12月,双方在东昌爆发了主力对决,怀有轻敌思想的燕军连续两天惨败,朱棣曾身陷重围、亲信张玉战死沙场,对其造成极大思想冲击。

朱棣造反时朱允炆占据优势 朱允炆为什么还是输了 第6张

这种拉锯局面对朱棣极为不利。虽然他胜多败少,但作为叛军,他名不正言不顺,军队数量有限、无法及时补充,因此他能打下城池、却无法长期占领,能牢牢掌握在手中的仅有北平、保定、永平,如果消耗下去,他必败无疑。

于是,到了公元1402年正月,探得南京兵力空虚后,朱棣孤注一掷,率领精锐绕行南下、直奔京师。但理想很可观、现实很残酷,在齐眉山,他遭到了徐辉祖、平安、何福的强力阻击,遭遇惨重失利,军心涣散、命悬一线。

当时如果朝廷军队一鼓作气,朱棣也许就要就地报销了。可惜,朱允炆竟然听信一些大臣的主张,认为京城不可无良将,临阵召回了徐辉祖一部。随后朱棣趁机反击,平安、何福无力抵挡,明军大败,数百名将领被俘,胜利的天平从此导向叛军。曾经占据优势的朱允炆,只能吞下失利的苦果。

对比七国之乱、靖难之役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汉景帝,朱允炆原本占据着更大优势:西汉七国拉帮结派、声势浩大而且拥有一定支持群体,朱棣无疑是一支背负叛乱之名的孤军。西汉的叛军早有准备、兵力强盛,朝廷兵力见绌;而朱允炆手下的雄师多达数十万,对朱棣形成碾压之势。汉景帝虽有周亚夫,但朱允炆也并非无将可用。

但相对于冷静、决绝、坚忍甚至冷血的汉景帝,被儒生陪伴着成长的朱允炆太过于仁厚了,不但一再错过拿捏朱棣的机会,还犯下了轻信、善变、瞎指挥的毛病,白白错失了获胜的契机。如果他未被推翻,“仁宣之治”的景象也许会提前到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