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维也纳会议背景 维也纳会议本质

维也纳会议背景 维也纳会议本质

来源:史文斋    阅读: 4.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维也纳会议,发生时间1814年9月18日—1815年6月9日,性质是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内容是恢复欧洲封建秩序,目的是为了重划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提议者是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

维也纳会议背景 维也纳会议本质

简介

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各国的外交会议。这次会议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提议和组织,除奥斯曼帝国外,所有欧洲国家都派了代表。这是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会议。

会议目标是处理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相互制衡并保持和平。

会议由梅特涅代表奥地利表现出参与同盟国的愿望来促使同盟国开出与拿破仑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性条件;同时,梅特涅又通过威胁拿破仑奥地利要加入同盟国一方来说服拿破仑同意进行和谈。

初步准备

1814年的《休蒙条约》重申了将在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中被正式批准的决定。这些决定包括在德意志建立邦联,将意大利分割为多个独立国家,使波旁王朝重掌西班牙,以及扩大荷兰的领土,使之包括现今的比利时。《休蒙条约》成为了欧洲联盟的奠基石,打造了持续数十年的欧洲权力均衡。其他决定则在《巴黎条约》和《基尔条约》(涉及斯堪的纳维亚问题)中已经涉及。《巴黎条约》中议定应当在维也纳召开一次“大会”,并将邀请“双方一切参与战争的列强”。会议的开幕时间定为1814年7月。

历史背景

1815年3月,会议因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重返巴黎而中断。在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重返巴黎到同年6月28日路易十八复辟的百日王朝期间,维也纳的代表们等待着战争的结果

3月13日,拿破仑重返巴黎前六天,维也纳会议将拿破仑定义为歹徒。四天后英、俄、奥、普四国联盟组织了一支15万人的军队来结束拿破仑的统治。

拿破仑一开始试图与盟军中的一方或对方谈判让他们不要入侵法国,但这个谈判失败后他知道他的希望在于在盟军组成一支强大的军队前首先攻击盟军。假如他能够在援军到达前消灭位于比利时的盟军的话,他也许可以将英国逐出欧洲大陆,然后击败普鲁士。他过去已经多次成功地使用过这个战略了。

6月18日的滑铁卢战役粉碎了拿破仑的希望。获胜的盟军一直追击到巴黎,路易十八再次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到南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上。

虽然拿破仑在会议期间重回法国但会议还是继续进行。会议决议于滑铁卢战役前九天被签署。技术上来说,维也纳会议实际上从未召开,因为实际上没有召开过任何真正的大会,所有讨论都是在各个列强之间的非正式会晤中进行的。

会议讨论了整个欧洲在拿破仑战争后的形势问题。没有讨论的是与法国的和平问题,这个问题在会议召开前数月(1814年5月30日)就已经在法国和反法同盟的《第一次巴黎和约》(即《法、奥、俄、英和普和平条约》)中签署了。

与会人员

维也纳会议背景 维也纳会议本质 第2张

  维也纳会议

英国的代表先是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子爵(Viscount Castlereagh),1815年2月后是威灵顿公爵,最后一周中威灵顿离开去与拿破仑作战,则又回归卡斯尔雷代表。

奥地利的代表是其外相梅特涅(Metternich)和他的副外相威森贝格伯爵。

普鲁士的代表是首相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堡亲王以及外交家和学者威廉·冯·洪堡。法王路易十八的代表是塔列朗(Talleyrand)。

俄罗斯的代表名义上是其外长卡尔·内色罗德,但实际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本人大多数时间在场。

一开始四个战胜国打算不让法国参加他们的内部交涉,但塔列朗很巧妙地在会议的第一个星期将自己插入了他们的内部交谈。

会议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在这五个列强之间解决的。在一些问题中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的代表参加,在德国问题中汉诺威、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的代表参加。由于大多数代表在大多数时间里无所事事,会议的东道主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于是举办了许多娱乐活动来消遣这些代表。

仲裁原则

正统原则

维也纳会议背景 维也纳会议本质 第3张

  维也纳会议

承认1789年前法国及其他各封建君主是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制度及所属领土,若原有君主被拿破仑推翻,可由其兄弟或亲属代替为世袭君主、于是路易十八在法国、斐迪南七世在西班牙、奥伦治王室在荷兰、斐迪南一世在两西西里王国、教皇在教皇国皆恢复统治。

补偿原则

重整版图的过程中失去领土的国家及在对拿破仑力战有功的国家均给予补偿。

势力均衡原则

确保在重整欧洲版图的过程中,无一国家可取绝对的优势以如拿破仑般主宰欧洲。

围堵法国原则

增强法国周边国家的力量,以围堵法国,以防其扩张。

上述后三个原则皆是领土分配的准则,而会议的领土决定很多都是此三项原则所综合产生的,而无法简单归纳为某单一原则下的产物。

各国目标

俄罗斯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目标在维也纳会议取得最大利益,他决心夺取波兰,进军西欧,像拿破仑那样,成为欧洲的新霸主。

英国

决心阻止任何一国,不论是法国抑或俄罗斯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并着力保持海上霸权、取得海外殖民地及海外航运利益。

奥地利

与此同时,奥地利不欲俄干预中欧事务,故反对亚历山大一世对波兰的领土要求,并因要应付普鲁士希望提升在德意志地区的领导地位的野心,亦须着手巩固在德意志的盟主地位。

其他

除了利益冲突外,在对革命的态度上各列强亦有分歧,奥地利、俄罗斯、普鲁士三国决心压抑民族主义及自由主义的发展,但英国却无意让上述三强借干预他国之革命来扩张势力。而法国的塔列朗则在会议中希望借列强之利益矛盾及对革命见解之不同,从中维护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以免列强一致对法国的惩罚。

法国的塔列朗则在会议中希望借列强之利益矛盾及对革命见解之不同,从中维护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以免列强一致对法国的惩罚。

会议决议

前途问题

在会议上争执最大的问题是波兰及萨克森王国前途所属问题。俄罗斯和普鲁士建议将此前被俄、普、奥瓜分的波兰的大部分地区让出来建立一个独立的波兰王国。而授予亚历山大一世则同时成为俄罗斯皇帝与波兰国王。作为补偿普鲁士在波兰的损失,俄普两国希望普鲁士获得萨克森王国。他们认为,萨克森国王没有及时参加反拿破仑的联盟,且是最后一个舍弃法国的国家,因此他的王国不配继续存在。

但是奥地利、法国和英国反对这个计划,因为他们不欲俄普两国势力因而上升(波兰位置平原有利农业发展,萨克森则是德意志地区中工业甚发达的地区)。在塔列朗的安排下,这三个国家于1815年1月3日缔结了一个秘密条约。在会议上,三国基于正统原则,他们反对俄普两国的建议,并警告会基于秘密条约,在必要的情况下联合作战来防止俄普计划的成功。虽然结盟的三个国家还没有精力进行战争,俄罗斯和普鲁士还是被这个威胁吓倒,收回此一领土建议。

最后波兰的领土由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瓜分,仅剩下克拉科夫成为一个自由城市(但最后亦在1830年的革命中被俄罗斯占领)。而萨克森问题则以普鲁士获得萨克森40%的地区(后来成为萨克森省),剩下的地区依然交给其国王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来作解决。

奥地利

取得波兰人居住的加里西亚。

割让奥属尼德兰(即比利时)予荷兰,成为联合荷兰王国。

取得意大利的伦巴底及威尼斯。

取得达尔马提亚。

德意志

没有恢复神圣罗马帝国,而组成了德意志邦联,由奥地利任主席,之前三百多个邦国被合并作三十九个邦国。它们分别是:

1 奥地利帝国

2 波希米亚王国(奥属)

3 普鲁士王国

4 巴伐利亚王国

5 汉诺威王国

6 符腾堡王国

7 巴登

8 黑森-卡塞尔

9 黑森-达姆施塔特

10 荷尔斯泰因

11 萨克森-劳恩堡【尼德兰(荷兰)】

12 布伦瑞克

13 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国

14 拿骚公国

15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

16 萨克森-科堡-哥达

17 萨克森-迈宁根公国

18 萨克森-希尔德堡豪森

19 梅克伦堡-史特雷利茨

20 奥尔登堡

21 安哈尔特-德绍

22 安哈尔特-贝恩堡

23 安哈尔特-克滕

24 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

25 施瓦茨堡-鲁多尔

26 霍亨索伦-黑欣根

27 列支敦士登

28 霍亨索伦-锡洛马林根

29 瓦尔德克

30 罗伊斯-格赖茨

31 罗伊斯-基拉

32绍姆堡-利珀

33 利珀公国

34 卢森堡

35 汉堡

36 不莱梅

37 法兰克福自由市

38 洪堡

39 吕贝克

普鲁士

取得波兰人居住的波兹南。

取得五分之二萨克森的领土。

取得威斯特伐利亚地区及莱茵河地区。

取得瑞典属波美拉尼亚。

成为德意志邦联的副主席。

俄罗斯

取得之前由瑞典统治的的芬兰。

取得大部份的波兰。

英国

英国取得的多数是海外的贸易及补给据点。

取得地中海的马耳他岛及爱奥尼亚群岛。

取得西半球的特立尼达岛。

取得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

取得南非的好望角。

取得北海的赫尔戈兰岛。

荷兰

割让南非与锡兰(今斯里兰卡)予英国、取得奥属尼德兰(比利时),组成联合荷兰王国。

瑞士

取得法国三个州,组成由二十二个州合成的独立国家。

由列强保证中立。

意大利

伦巴底及威尼斯割让予奥地利帝国。

摩德那、帕尔马、都斯加尼由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皇室的人员统治。

教皇重掌教皇国。

西班牙的波旁王朝于两西西里王国复辟。

伊曼纽一世复辟并统治皮德蒙及萨丁尼亚,并获得了热那亚共和国。

瑞典

因失去芬兰及瑞典属波美拉尼亚,因而取得挪威作补偿。

伊比利亚半岛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边境城市奥利文萨(Olivenza)被判为葡萄牙领地,但西班牙无视了这个决定,这个地区继续受西班牙控制。

其他决议

规定开放国际河流如多瑙河给各国,以方便贸易。

通过禁止奴隶贩卖,改善人权。

影响

神圣同盟

神圣同盟并非维也纳会议的直接内容,但与维也纳会议相连。它是亚历山大一世的产物,在这个同盟中多个欧洲君主同意维持基督教原则。虽然大多数会议上的政客嘲笑这个同盟,所有欧洲君主还是同意它。没有参加这个同盟的有教宗庇护七世,他不肯与这么多新教徒参加这样一个同盟,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他对基督教原则不感兴趣,和英国国王乔治四世,他只有在议会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参加这样一个同盟(但他以汉诺威国王的身份参加了这个同盟)。后来神圣同盟与欧洲的保守势力,尤其是梅特涅的政策,连到了一起。

参加会议的国家还决定按会议决议第六款定期举行会议:为了保证条约的执行、巩固各国之间的联系,以及维持四位君主之间的密切友好关系我们决定定期举行会议……以达到维持各国富强和维持欧洲和平的目的。

这一条导致了一个欧洲协调会议系统的建立和后来许多会议的召开。其中最主要的会议有四个,分别为1818年的亚琛会议、1820年的特拉波会议、1821年的莱柏克会议以及1822年的凡罗拿会议。

维也纳会议建立了俄、奥、普、英支配欧洲的国际政治秩序,因梅特涅起了特殊作用,亦称“梅特涅体系” 。

和约

1856年2月25日起,克里米亚战争交战国英、法、撒丁、土耳其与俄罗斯以及和议发起者奥地利举行会议。后因讨论黑海海峡问题,又邀请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签字国之一普鲁士参加。3月30日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欧洲列强正式承认土耳其为“欧洲协调”的一国,并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与完整”;俄罗斯把多瑙河口及南比萨拉比亚归还给摩尔达维亚。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境内(包括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东正教教徒的保护权,由列强共同保障其利益。

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仍处于土耳其宗主权之下,塞尔维亚自治,但土耳其苏丹对塞尔维亚的最高权力仍保留;俄罗斯将卡尔斯归还给土耳其,收复被英、法联军占领的塞瓦斯托波尔及克里米亚的其他城市;黑海中立化,黑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禁止各国军舰通行,俄、土在黑海都不得保有6艘以上800吨的轮船和4艘以上200吨的船只,也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立海军兵工厂和海军要塞。多瑙河上贸易航行完全自由,对一切国家开放,并由英、俄、法、奥、普、撒丁和土耳其组成“欧洲多瑙河委员会”来保证这一规定的执行。

评论

批评

维也纳会议经常受到19世纪和现代历史学家的批评。它忽略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趋势,低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政治和社会保障的要求,间接促成日后欧洲的革命浪潮;并且牺牲许多小国利益以保持大国的势力均势及恢复欧洲旧有秩序,而所谓的欧洲协调合作常规架构目的也只是在欧洲大陆建立一个顽固的保守系统。事实上,英国辉格党在会议结束时就已经提出了这些批评。维也纳会议成为了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主义和民权来换取和平和稳定的保守系统的一部分。

20世纪内也有许多历史学家赞成会议中所取得的成就,如对战败国的处理手法较宽容、建立欧洲协调的合作常规架构、废除奴隶买卖、开放国际河流皆对重建和平及欧洲社会之进步有所贡献,他们认为这个会议的决定使得近一百年(从1818年到1914年)中没有发生席卷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这些历史学家中也包括亨利·基辛格,他的博士论文的内容就是维也纳会议。

为奥地利服务的比利时裔外交官、军事家和作家利奈亲王曾说了一句“(维也纳)会议毫无进展,会议在跳舞。”(Lecongrésnemarchepas,ildanse)这句话在之后竟成了一句名言,成了谈维也纳会议的作品经常要提起的一句话。

会议在跳舞

维也纳会议从1814年9月开始到1815年6月结束,期间大会却从未正式开过。维也纳的市民们看到的则是数千涌进涌出的客人。他们包括5位现任帝王:俄国沙皇、普鲁士、丹麦、符腾堡和巴伐利亚的国王,216个公侯家族代表(他们原本是诸多小邦国的君主,后被剥夺了原有权力,如今寄希望于由此恢复以往的天堂)。除了这大大小小现在和以往的统治者外,还来了大批的大臣、外交官、作家和政客。像格林童话的作者雅各布·格林和现代体操的创始人雅恩也都来到了维也纳。这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国际会议,除奥斯曼帝国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参加了。

这些外来客不仅要提出各自的诉求,参加辩论,亲身经历这在欧洲历史上数百年才有一次的盛会,他们也要欢庆、娱乐。这一次,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扮演了好客东道主的角色。在会议期间,他每天平均要拿出30万法郎。舞会、宴会、庆典、音乐会、戏剧演出一场接一场。值得一提的是,在维也纳会议期间,贝多芬也被动员出来参加演出,曾指挥演奏了《菲岱里奥》等作品。

就像如今的商家促销不愁找一个理由那样,欢庆、宴会的由头也很容易找到。1814年10月18日是莱比锡大捷的一周年纪念日,反法联盟的参战方都分别举行了宴会,第一天是奥方举办,第二天就轮到俄国大使作东。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12月6日举行盛大宴会,理由是庆祝他的一个妹妹叶卡德琳娜女大公的父名日(我们知道,沙皇一共有9个弟弟妹妹),席开50桌,宾主欣赏着俄罗斯的民间歌舞,嘴里吃着珍膳佳肴:伏尔加河的鲟鱼、法国的牡蛎、意大利巴勒莫的橙子和不顾严寒、千里迢迢从圣彼得堡运来的樱桃……旨酒佳肴之后,当然是跳舞。沙皇与他垂青的贵妇名媛依次跳舞:跳了一个又一个,舞了一场又一场。有人因此说“沙皇只顾跳舞,不管罗马大火!”

在经历了25个动荡的革命和战争的年头之后,欧洲的贵族们感到,威胁他们世界的危险终于过去。他们情不自禁地疯狂欢庆。

四强与五强

除了沙皇之外,在会议期间最具特色的人物可说是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和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本来这次会议的主角就是反法联盟的四大强国:俄、英、普、奥,由于他们之间的角力和纷争,才使“会议毫无进展”。无论从实力和以往的贡献而言,奥地利均列四强之末:它是最后一个与拿破仑撕破脸的国家,打败拿破仑的主力是俄国与普鲁士,虽说在1813―1814年的战役中,奥地利出了兵,但去得太晚,而且军队的供应和训练都很差。当拿破仑欲图东山再起时,是英国和普鲁士军队给于迎头痛击。但长袖善舞的梅特涅,不仅牢牢把握住了四强之一的位置,而且看起来还像是胜利方的领袖。这就是奥地利在财政非常拮据的情况下,举办维也纳会议的原因。梅特涅作为东道主成了“名副其实的会议的主席”。在欧洲范围内,他为了遏制俄国的势力,而尽力设法保存法国的实力来作为一种抗衡的力量;在德意志诸邦范围内,他则极力维持普奥至少并驾齐驱的局面。梅特涅的折冲樽俎、纵横捭阖竟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

作为战败国法国的外交大臣,在谈判中本没有塔列朗说话的地方。然而塔列朗却用了两招打破了这一局面。一招是利用四强之间的矛盾。另一招则是借“如何正确看待法国”这一问题。在塔列朗看来,波旁王朝复辟后的法国完全符合正统主义原则,它显然是一个被解放的国家。塔列朗强悍而又巧妙地维护了法国的利益。法国最终得以保住1790年的国界。在欧洲历史上,这是对战败国惩罚最轻的一次。在这之后,法国又钻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俄、英、普、法、奥被称为欧洲的五强。

会议结束

如果没有拿破仑的百日事变,维也纳“会议的跳舞”和讨价还价的谈判还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一切在1815年6月9日——滑铁卢战役的9日前戛然而止——维也纳会议结束。

维也纳会议亮明的旗帜和原则是:复辟、正统主义、均势和补偿原则,即政治复辟和领土分赃政策。当时的四大战胜国和法国,在彼此作了若干让步后,在政治、领土诸方面看来都各得其所。然而,复辟的波旁王朝就在十几年后被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而以“欧洲宰相”自诩的梅特涅则在1848年的革命风暴中被赶下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