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上的今天 > 为何寇准缔结“澶渊之盟”后落得悲惨结局?

为何寇准缔结“澶渊之盟”后落得悲惨结局?

来源:史文斋    阅读: 1.9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为何寇准缔结“澶渊之盟”后落得悲惨结局?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双方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但为何寇准缔结“澶渊之盟”后落得悲惨结局?

澶渊之盟使宋王朝向少数民族屈辱乞和,并给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而受到朝廷和人民的抵制。

当时寇准虽因高官厚禄而暂时保住了相位,但日子并不好过。

御史王禹偁在《送李宣徽》一诗中,形容寇准的处境是:“却有新诗唱不禁,解将泪点自挥金。”意思是说,寇准在澶渊虽然留下了“澶渊之盟”的“新诗”,在他回到京师时,还是有人对他的举动表示不满并提出非难,使他感到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解释和答辩。

以武胜徐为首的投降派乘机挟嫌报复,攻击寇准“坏国事”,并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

不久,寇准被排挤出京师,调到陕州去做知州。

几年之后,又被革职,到湖南、湖北一带作地方官。

1030年冬,寇准被革职后从汴京南行,途经邓州时,恰逢范文正公(仲淹)也从京师贬官到邓州。

两人在辞行途中相遇,都是“被谗自放”,怀有远大抱负却遭贬谪,这使寇准感到非常沮丧。

但当他与同样也豪放不羁的范文正公相见之后,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这时的寇准才三十来岁,正是年轻气盛、前途满怀的时期;而范文正公也才四十出头,正是胸有大志、满腹经纶的时候。

故当范文正公见到寇准时,就非常爱怜地说:“君颇识字否?何乃如是(你也算读过书吗?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于是,两人即在州府衙门里一起谈诗论文,研讨唐朝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的作品。

这次历史性会见,使寇准的心情为之开朗。

当天晚上,寇准在卧室内吟诗达旦,并即景写下七绝一首:“忽闻迁客来此郡,偶有仁人暂寄州。

且喜平安又相见,君知否?不为冠冕替身浮。”这首诗的大意是:突然听到被贬谪的官员来到这个地方,在短暂的停留中可以与平安无事地见到相互来往。

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你知道吗?这不是一般的有官阶在身的人所能体会到的啊!冠冕,此处是官阶的意思;替身浮,就是搞政治投机、取巧的意思。

不久,寇准又从邓州贬到青州(今山东青州市),官衔也从相当于宰相参知政事降为节度使

他在青州任职期间,曾遭到宰相丁谓的“派人暗杀”,但终未得手。

1033年,宋真宗病死,10岁的宋仁宗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

丁谓借机串通内侍押班雷允恭,矫诏将支持寇准回京复职的范仲淹、欧阳修等数十名官员逮捕下狱,并把寇准再度贬谪到地处广东雷州半岛的司户参军之职。

而他本人则迁延至1035年方才到达雷州。

当时正值盛夏,气候酷热难当,而寇准却因遭人暗算、政治上终遭失败以及南方的炎热气候等多种原因,染病在身,形容枯槁,不时昏迷不醒。

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只能把自己的旧衣服和木床当掉,以维持生命。

1035年6月26日,在广东雷州半岛的雷州城里,一代名相寇准最终带着无限的悲愤和痛苦,惨死于无情的苍雷之下。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