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役 > 赤壁之战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了 陈友谅为什么还要把船连起来

赤壁之战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了 陈友谅为什么还要把船连起来

来源:史文斋    阅读: 3.0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采用铁索连船,为何没有吸取火烧赤壁的教训?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曹操铁索连船惨遭火攻,一把火定胜负;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也用铁索连船,结果惨遭朱元璋的火攻。相隔千余年,曹操与陈友谅做了几乎一样的事情,得到了近乎一样的结果,非常不可思议。

陈友谅从一介小兵,短短数年成为一方霸主,传奇程度不逊色于朱元璋,自然不是愚蠢之辈,但为何陈友谅没有吸取曹操失败的教训,反而模仿曹操呢?

其实,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虽然名气很大,但在细节上却并不丰富,史书记载比较简略,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时,大量借用鄱阳湖之战的经过,与正史上的赤壁之战相互融合,最终把火烧赤壁写得精彩纷呈,跌宕起伏。

赤壁之战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了 陈友谅为什么还要把船连起来

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是一段精彩绝伦的故事,有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社坛借风等桥段,但正史上其实非常简略,很多细节方面都也难以考证。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与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讲述曹军已有疫病,交战后退至江北,之后黄盖实行苦肉计与火烧曹操船只,“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魏蜀吴三国对此战中的“火烧”记载各不相同,于是带来二个疑问:“火烧”赤壁存不存在?如果存在的话,那么规模到底有多大?

赤壁之战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了 陈友谅为什么还要把船连起来 第2张

魏书记载曹操败于疫病,根本没有提及火烧赤壁。其实,这一点可以理解,将兵败原因归咎于不可战胜的天意——疫病,如此可以维护曹操的脸面,这属于春秋笔法。

蜀书记强调了刘备与诸葛亮的作用,但在“火烧”赤壁上用词却很有意思,即“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是战于赤壁,再是“大破之”,最后才是“焚其舟船”。如果蜀书记载的是真相,那么所谓“火烧赤壁”的作用与规模,可能都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尤为重要的是,孙权传记中提到曹操烧船退兵,因此最后的“焚其舟船”也可能是曹操主动烧的。

吴书记载了火烧赤壁应该存在,首先孙权传记中提到曹操“烧其余船引退”,其中“余船”说明之前有一部分可能被烧了,但也可能被击沉了,其次周瑜传记中明确提到了黄盖带来“蒙冲斗舰数十艘”火烧赤壁,且“悉延烧岸上营落”,威力似乎堪比演义中所云。

从上述分析来看,火烧赤壁有四种可能,即:曹操主动烧船,属于掩护战略撤退,与孙权、刘备没啥关系;孙刘联军大败曹操,最后才“焚其舟船”,既然胜利在望,那么烧船的作用与规模应该不会太大;战斗过程中,孙权烧毁部分曹操船只,对战局起到一定作用;黄盖放火烧船,开启赤壁之战,威力堪比演义,是击败曹操的关键。

但黄盖火烧赤壁的事迹,出自于吴国史料,陈寿加以整理编修,因此吴国可能夸大了火烧效果,实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尤为重要的还有一个关键细节,三国演义上说曹操用铁索将船只相连,但《三国志》只记载曹操战船很多,邺城训练时用铁索相连,但战场上的船只是“首尾相连”,并没有说是铁索锁死。因为曹操退回北岸,所以船只首尾相连,就不可能是一字长蛇,只可能形成了一列一列,彼此之间距离如果稍远的话,即便在“东南风甚急”情况下遭遇火攻,最多也只会烧掉一列一列,不可能波及全部船只。况且,面对火船来袭,曹军也不会无动于衷任由其焚烧。

因此,“火烧赤壁”这件事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但根据史书记载来看,以及考虑到火攻看似简单,实际上操作不易,曹军不会任由敌军纵火等情况,火烧赤壁的规模可能并不大,也并非战胜曹操的关键所在。

赤壁之战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了 陈友谅为什么还要把船连起来 第3张

知道了火烧赤壁的历史,就明白陈友谅为何东施效颦了。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士,施耐庵的徒弟,与师傅一道为张士诚的幕僚,见识过各种阴谋诡计、军略战策。1363年,鄱阳湖大战这一年,罗贯中离开张士诚,大约在1366年时开始在杭州写作《三国演义》。

也就是说,鄱阳湖大战在前,《三国演义》出现在后。鄱阳湖大战时,根据正史记载,当时人们没有形成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铁索连船的认知,没有形成“火烧赤壁”决定曹操战败的认知,也没有将铁索连船、火攻、战败原因等联系在一起。

因此,陈友谅“集巨舰,连锁为阵”的办法,在当时不能说是愚蠢,相反是一个创新。在此笔者有一个猜测,陈友谅崛起很快,但制造木船是一个需要有耐心的技术活,因而他能够迅速集合“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的船只,可能所造之船工序不够严谨,所以才需要铁索相连。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陈友谅“集巨舰,连锁为阵”极为愚蠢,因为只要一把火就能烧光,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1363年农历七月二十,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军相遇,起初陈友谅占据优势,甚至差点杀了朱元璋,打了2天之后,郭兴提出火攻建议,当时正好鄱阳湖地区突然变成了东北风(当地夏季一般是东南风),于是朱元璋用火船烧了陈友谅百余艘巨舰。二十三日,陈友谅主动进攻,又一次差点杀了朱元璋。之后1个多月的战斗中,陈友谅军粮殆尽,部队士气低落,在冒死突围中被杀,时间是1636年八月二十六。

从鄱阳湖之战的过程可见:首先,打了两天之后,郭兴才建议火攻,说明当时面对“铁索连船”,人们还没有下意识地采用火攻的办法;其次,陈友谅始料未及的是,鄱阳湖突然变为东北风,传闻是刘伯温誓师时借的,正史中没有诸葛亮借东风一说;第三,在天气的帮助下,朱元璋即便用了火攻,也没有决定胜负,双方之后还对峙了1个多月,可见赤壁之战中黄盖也不可能一把火定胜负。

赤壁之战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了 陈友谅为什么还要把船连起来 第4张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是以三国志中的赤壁之战为原型,但在借东风、铁索连船、火攻效果等细节上,大量融合了鄱阳湖之战的情况。因此,罗贯中笔下的火烧赤壁,实际上是赤壁之战与鄱阳湖之战的结合体。

值得一提的是,以鄱阳湖之战来看,罗贯中夸张了火攻的作用,将其升级为“一把火定胜负”,尽管让人读来酣畅淋漓,但显然不太适合事实。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明史》等

将星传奇
古代战役
战史秘闻
抗日战争
军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