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既是嫡长子又表现很好,那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是怎么动摇的?

既是嫡长子又表现很好,那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是怎么动摇的?

来源:史文斋    阅读: 1.0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作为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是如何动摇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千古帝范”,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堪称中国古代最完美的时代。不过“人无完人”,近乎完美的“贞观之治”也不是没有遗憾的。而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让曾经发生自己和兄弟身上的悲剧在儿子身上重演了,这就是太子之争。

武德九年(626年),刚登基的唐太宗便正式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可见唐太宗对他的期望。据史书记载,李承乾 “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成为太子后的表现也很优秀。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开始让长大的李承乾适当地观察国政治理。

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渊病逝。唐太宗按照礼法为父亲守孝,便命太子李承乾监国。据史书记载,李承乾在监国时“颇识大体,能听断”,得到了朝臣的广泛好评。所以在守孝结束后,唐太宗继续让李承乾处理朝廷细务,之后每次出巡都让李承乾监国。

按理来说,既然李承乾的表现如此优秀,太子地位应该稳固才对。但奇怪的是,大约从贞观十年(636年)开始,李承乾的太子地位却是越发动摇,最终导致李承乾谋反被废。那么既是嫡长子又表现很好,李承乾的太子地位究竟是怎么动摇的呢?

大约在贞观十三年(639年),李承乾不知道什么原因瘸了一条腿。残疾的自卑和多年太子的压力,再加上年龄又进入了叛逆期,这些导致李承乾的心理出现了问题。此后李承乾开始越来越沉迷于打仗和游猎,生活也开始酗酒放纵,甚至闹出了同性恋的丑闻,还说自己登基后就投降突厥。

既是嫡长子又表现很好,那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是怎么动摇的?

唐太宗本来任命了一批道德水平很高的大臣做东宫臣属,规劝教育李承乾。可是这些大臣习惯了唐太宗的心胸,对李承乾基本上是义正辞严地讲大道理批评,却不真正理解李承乾的心理。结果这些东宫大臣不仅没能教好李承乾,李承乾反而派人去暗杀他们,进一步动摇自己的太子之位。

说起来,李承乾此时的状态就已经很糟糕了。但更倒霉的是,李承乾的弟弟、唐太宗的嫡次子魏王李泰却几乎在同时崛起。李泰文采出众,主持了包括《括地志》在内的多部国家级经典大书的编撰,威望与日俱增,特别是在文治上完全把李承乾比了下去。

根据唐朝历史发展的需要,唐太宗希望自己的后继皇帝是一位文治的“守成之君”。可是与太子李承乾相比,魏王李泰反而更符合这个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做出了让他自己也非常后悔的决定:大量赏赐魏王李泰,纵容其势力发展。

根据史料分析,唐太宗这么做并不是想废掉太子李承乾,而是发泄对长子李承乾不成器的失望之情并试图以此教育李承乾。但皇帝的感情是不能随便发泄的,唐太宗能够创造“贞观之治”就是因为懂得控制皇帝的感情。而当唐太宗忘记这一点时,“贞观之治”便迎来最大的遗憾。

既是嫡长子又表现很好,那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是怎么动摇的? 第2张

由于唐太宗的偏爱,魏王李泰迅速发展成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对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发起了进攻,唐太宗当年的悲剧在儿子们身上重演。面对李泰的挑战,李承乾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以激烈手段予以回击,贞观太子之争也就愈演愈烈。

为彻底终结太子之争,李承乾最后制定了一个谋反计划。结果计划在贞观十七年(643年)泄露,李承乾也因此被废。李承乾被废导致唐朝政坛出现了很多问题,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唐高宗初年。而李承乾被废对唐太宗本人也是重大打击,使其在贞观后期犯了不少错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