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三藩之乱简介 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

三藩之乱简介 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

来源:史文斋    阅读: 2.2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三藩之乱(1673年—1681年),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称帝三年的“大周”洪化皇帝吴世璠自刎而死,皇后郭氏投环自缢;次日,“大周”将领打开昆明城门,向清军投降,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至此结束。

这场封建时代最后一次边疆叛乱,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起兵云南算起,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九日清军进入昆明,波及川湖云贵浙闽两广江西陕甘一十二省。

历时八年,四川几乎打成无人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遍及南北。

而这一切,不过是为了几个野心家们心目中那个遥不可及的梦。

 暗流

清朝在入关前后接收了大量明朝部队,与满洲八旗、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不同,因为这些人多是由明军将领带着整体投降,所以降将们基本上维持了对旧部曲的管辖。

而随着明朝残余势力、明末义军政权以及地方反清势力的风起云涌,仅仅依靠十几万八旗兵马越来越捉襟见肘。

于是,这些汉人降将兵马在清朝平定全国的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其中尤以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人为最,所以分别被封为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

三藩之乱简介 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

吴三桂镇守云贵两省,尚可喜镇守广东,耿仲明镇守福建,合称三藩,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非常大,远超当地地方官员,并实际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甚至吴三桂还能自主选拔文武官员,号称“西选”。

“西选”之官几遍各地,以至于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

顺治十七年(1660年),平西王吴三桂一家的俸饷九百余万,再加上福建广东的耿、尚两藩,清廷一年需要给此三家钱粮两千余万。

邻近诸省挽输不足,则补给于江南,致使清朝财赋半耗费于三藩。

清廷当然对此极为不满,康熙曾把三藩、黄河、漕运作为国家最重要的问题,所谓“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清圣祖实录》)。

对于清廷来说,三藩终究是心腹之患,削藩是必须的,也是肯定的,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而对于三藩来说,他们也深知自己的朝廷的心腹之患,但是就此交回权做一个富家翁又显然不在他们的接受范围内,不交权朝廷肯定不准,所以,三藩必反也是肯定的,也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这一天,没多久就来了。

洪峰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康熙帝遂诏令尽撤全藩;同时,吴、耿二藩亦先后疏请撤兵,以试探朝廷意旨。

朝廷诸臣就此议争论不休,意见不一,最后康熙力排众议,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此举直接导致三藩对于清廷信任全无,公开撕破脸皮。

查看完整族谱康熙帝的族谱

是年十一月,吴三桂在昆明杀云南巡抚朱国治。

他自称——

“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徐凯《吴三桂讨清檄文原文本考》,载《清史研究》2017年8月第3期),蓄发易服,传檄远近。

不久,吴三桂出贵州进据湖南,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尚之信又叛于广东,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击杀清陕西经略莫洛;甚至川西土司、苗民、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也相继响应。

一时烽烟遍地,四方震动。

此时,上距南明政权覆灭不过十二年,当初的抗清将领,如今基本就在三藩部下,比如淮国公马宝,比如兴平伯高杰的外甥李本深。

而除了这些降将,台湾郑经更是老牌反清势力,其父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十余年,众多南明官员以及明朝宗室都在其麾下。

三藩之乱简介 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 第2张

  三藩之乱

本来,凭借着反清复明一句口号,吴三桂差不多就已经占据了很大优势,而其部下的骁勇善战,也是其起兵的筹码之一。

是以吴三桂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的时候,清军云集湖北的荆州、武昌、宜昌一线,却不敢渡江撄其兵锋。

而曾在南明监国鲁王麾下官至督师的李长祥,听闻吴三桂起兵,当即从浙江驰往湖南见他,提议——

“亟改大明名号以收拾人心,立怀宗后裔以鼓舞忠义”(清·孙旭《平吴录》),结果吴三桂根本不听。

其实也不是吴三桂不愿意竖起“大明”这杆大旗,实在是没法竖,或者说,天底下造反的那么多,唯独他吴三桂不行。

要知道,十二年前是他亲手勒死了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而且,从东北关外一路追杀到西南缅甸,他的名声早就臭大街了,现在要是再打出“恢复大明”的旗号,纯粹是搞笑。

而吴三桂本身也表现出了极为纠结的一幕。

按道理说,此时川陕、两粤都已经是同盟,而吴三桂已经出兵袭占湖南,自然应该攻击湖北的清军,然后或顺江南下取南京,或挥师北上伐中原。

因为他已经造反了,这条路是没有回头路的,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事实上清廷也极为担心,所以数万清军云集湖北,就是为了防止吴三桂渡过长江进入湖北。

然而,吴三桂做了什么呢?

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吴三桂部攻陷湖南北大门岳州,康熙十八年正月清军收复岳州,这期间整整五年,吴三桂居然没出岳州一步,生生打成了防御战。

而岳州之战到第二年的时候,局势就已经开始江河日下:

康熙十五年初,陕甘王辅臣降清;

十月,福建耿精忠降清;

十二月,广东尚之信降清;

康熙十六年初,广西孙延龄试图降清为吴三桂侄孙吴世琮所杀,其余部不久杀掉吴三桂留守广西的将领降清。

吴三桂在毫无意义的防守中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噩耗,到了康熙十七年闰三月,自知时日不多的他在距离前线不远的衡阳贸然称帝。

由于时间紧迫,筹集不及,一切因陋从简,强征民房作朝房,把房瓦用黄粉涂成黄色代替琉璃瓦,龙袍、文武冠服用戏剧服装和行头来代替。

于是,在一群穿着戏服的文武百官的山呼万岁声中,同样身着戏服的吴三桂举行登基大典,即位称帝,改元昭武,定国号大周。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吴三桂开创吴周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十八日深夜,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吴三桂在都城衡州的皇宫里驾崩,时年六十七岁。

他的侄、婿与心腹将领马宝、胡国柱、夏国相齐聚衡州,公推吴国贵总理军务,前往云南迎接其孙吴世璠往贵阳即位,以贵阳府贡院为其行在,定明年为“洪化”元年,给其祖父吴三桂上尊号“太祖高皇帝”,父吴应熊为“孝恭皇帝”。

查看完整族谱吴三桂的族谱

吴三桂的去世,使得本就士气低落的叛军军心涣散,岳州勉强又坚持了三个月,守将便丢弃岳州突围逃走,一时吴军全线溃退。

清军连克长沙、衡州,南路傅宏烈等部收复桂林,北路甘陕清军克复汉中、重庆、成都。

而在一片混乱中,吴世璠的岳父郭壮图还主演了一出喋血宫廷的大剧,杀掉了最能打的吴军将领吴应期,导致本就危机的局势更是雪上加霜。

尾声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定远平寇大将军赵良栋、彰泰、赖塔等率领大军,兵分三路从蜀、黔、桂入滇,进抵昆明城外。

吴世璠困兽犹斗,坚持数月之后大势已去,又听闻左右试图绑了他降清,于是先走一步,身穿黄袍,在大殿举刀自刎,一刀未死,又照喉管猛刺一刀,血流如注,登时毙命,年不过十六岁。

第二天清军入城,郭壮图父子自刎,夏国相、马宝被执,连带着吴世璠的首级一起,械送北京。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

吴三桂等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进取天下之心,他们想的更多的是“世守”。

这是个元明两朝很流行的词,元代诸王领兵攻占某地之后,会派遣一个出镇宗王世守其地,比如梁王镇云南、镇西武靖王镇吐蕃、豳王镇哈密,甚至于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也是广义上的世守。

而明初也承袭了这种做法,比如著名的黔国公沐英家族世守云南。

明朝中后期,北方的九边沿线又出现了边将世家的现象,最著名的就是辽东的铁岭李家,李成梁出镇辽东二十二年,“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明史·李成梁传》)。

除此之外还有宣府马氏、大同王氏、榆林尤氏等等等等,几乎等同于世守,同样出身于九边军将的吴三桂,在降清之前也是著名的辽西将门,“世守”,几乎就是他们的梦想。

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吴三桂后来的策略。

当吴三桂攻下岳州之后,一江之隔的湖北唾手可得,吴三桂却顿兵江岸,其实不过是为了跟清军讨价还价,上限就是如安南、朝鲜例,形如藩属,下限也是世守云南贵州,如明代沐氏。

但是很显然,清廷并没有跟他们和谈的打算,事实上,清朝不仅没有保留前朝世守某地的规矩,甚至于连土司制度都开始一点一点削弱,以准备改土归流。

双方都没有站在同一条基准线上,又何来谈判一说?而耿、尚二人同样存在这样的想法,所以都首鼠两端,朝秦暮楚。

一旦清军入境则降清,清军离开又开始听调不听宣,最终一块做了刀下之鬼。

当然,最纠结的还是海峡对岸的台湾郑氏。 郑经

郑经(台语:鄭經,台罗:Tīnn King;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福建泉州府南安人,一名锦,字贤之、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郑成功之嫡长子,与叔郑袭争位胜利后,在无大明皇帝的册封之下,自行袭封了父王之延平王爵位,并封仁德将军。于1663年至1681年在位,在位十九年,谥号文王。在英国商馆的债务纪录中,...

参与三藩之乱的是郑成功之子郑经,但是郑经已然没了矢志抗清的决心,他想的更多的,则是跟清军讨价还价,“世守台湾”。

甚至于他父亲郑成功也有“请从安南、朝鲜之例,不废贡职”的言论。——清 ·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

在这种诡异的思想指导下,郑经先是派遣兵马渡海攻击清军,却从尚之信、耿精忠两位盟友的手中夺取了漳、泉泉、潮、惠四府,而“反清”亦或者“复明”,都成了跟清军讨量“世守”的筹码,岂能不败?

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连取两京,一时天下震动,若不是良将如郭子仪、李光弼,忠义如张巡、颜真卿等奋力反击,安禄山几乎就成事了。

要知道,安史之乱的时候,可没有半个天下跟着一起反。结果到了三藩这儿,居然能把一手好牌打成这德性。

倒是真应了九斤老太的那句话:一代不如一代。

本文转载自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