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王辅臣叛变简介 王辅臣叛变结果

王辅臣叛变简介 王辅臣叛变结果

来源:史文斋    阅读: 9.8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王辅臣叛变,主人公:王辅臣(?—1681年),山西大同人,绰号“西路马鹞子”,本为李姓,明末清初军阀。

简介

三藩之乱兵起,吴三桂给王辅臣信,请他出任总管大将军,当时康熙嘱咐王辅臣和张勇统领陕西军务,王辅臣没有和张勇打招呼,就让儿子王继贞把吴三桂的招降书送给了康熙,康熙见信后大喜,封王继贞为太仆卿。张勇的军功本来在王辅臣之上,就此和王辅臣心生嫌隙。四川提督郑蛟麟因为响应吴三桂的叛乱,康熙遣大学士莫洛,任为陕西经略,管理经略事宜,莫洛是原来的鳌拜一党,康熙赋予他全权调动秦、晋的兵马,王辅臣之前和莫洛有过节,而莫洛和张勇关系又好,莫洛一开始对王辅臣就处处制肘。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王辅臣叛于宁羌,击杀莫洛。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康熙让王继贞回去给他父亲王辅臣说朝廷既往不咎,希望王辅臣迷途知返。王辅臣先后攻破兰州等地,秦陇危急。豫亲王多铎之子董额用兵无方,攻平凉八个月不下,康熙后请图海出前往陕西平叛。

康熙十五年,正式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皇帝在太和殿亲授印信,图海号令全军:“仁义之师,先招抚,后攻伐。今奉天威讨叛竖,无虑不克。顾城中生灵数十万,覆巢之下,杀戮必多。当体圣主好生之德,俟其向化。”于康熙十五年五月攻克虎山墩,平凉震动。周培公攻心为上,招降王辅臣。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六月七日,陕西的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先后投降。

王辅臣叛变简介 王辅臣叛变结果

 背叛经过

王辅臣本姓李,山西大同人,出身寒微。时值明末天下大乱、民变四起,王辅臣也跟着姐夫随大流加入了一股流寇。不过很快他就跟姐夫反目成仇,在将后者杀死后选择了逃亡,并投靠了大同总兵官姜瓖。这是王辅臣的第一次背叛,不过由匪变兵,成为光荣的大明边军中的一员,也算是个不错的结果

据说王辅臣长身玉面、眉似卧蚕,大家都说他的长相酷似吕布,于是被姜瓖麾下一个叫王进朝的军官看上了。因为老王生不出儿子,便认了王辅臣当义子,从此他就改姓了王。

王辅臣的绰号有两个:马鹞子和活吕布,都有赞其勇武之意。

可惜新鲜出炉的王辅臣还没来得及依靠干爹的势力升官发财,形势就发生了巨变——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天下最大的一股流寇在李自成的带领下杀进了北京,皇帝朱由检自缢煤山,大明的朝野上下顿时群龙无首,大都选择了投降。

大同自然也不例外,在总兵官姜瓖的带领下选择在大顺朝的旗帜下继续当兵吃粮。可怜的王辅臣在上官的裹挟之下,官兵没当上几天就又成了流寇。

不过当时的局势混乱至极,简直令人目不暇给。没几天吴三桂又引清军入关,还没把紫禁城内那张龙椅坐热乎的李自成瞬间一溃千里。眼瞅着大顺朝就要完犊子了,刚刚“弃暗投明”的姜瓖再次选择站在了“正义”的一方,毅然率军“反正”,于是王辅臣又稀里糊涂的跟着变成了清兵。

明末朝廷中的忠臣义士是濒危物种,多得是像姜瓖这样擅长站队的毫无节操者。

不过在这让人眼花缭乱的乱局中,像姜瓖这样极其擅长站队的前明或是前顺的官员队伍实在太过于庞大,所以老姜这般行云流水的“反正”表演并没有引起清廷足够的重视。在预想中的升官发财、封妻荫子迟迟得不到兑现的情况下,姜瓖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操瞬间迸发了出来,自称兴汉大将军,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决定跟满洲人死磕到底。

清军的报复很快到来,大同城下爆发了一场血战。而正是在这场极其惨烈的战事中,王辅臣终于凭借其武勇一战成名,“马鹞子”的大名从此驰名遐迩:

“清兵之围大同也,辅臣乘黄骠马,时出剽掠,来则禽人以去,莫有撄其锋者。清兵远望黄骠马骋而来,辄惊曰‘马鹞子至’,即披靡走。辅臣与白成功、葛秉贞三人更迭乘黄骠马出,清兵亦不辨乘马者之为谁也,见即走耳。城克,姜瓖降,八王子以辅臣为虾,随入都,都中满汉,无不以一识马鹞子为荣矣。”(《广阳杂记·卷四》清·刘献廷)

满洲人是很敬佩勇士的。所以尽管他们在战后恼羞成怒的大肆报复、制造了“大同之屠”,但却没有杀掉王辅臣。得闻大名的顺治皇帝反而对其青眼有加,委以御前一等侍卫的要职。

清朝的御前一等侍卫可不是普通的卫兵,有很大的机会飞黄腾达。

于是王辅臣在一叛流寇、二叛大明、三叛大顺、四叛大清之后,再一次背叛了反清复明的大业,投靠了清廷。

如果说他的前4次背叛行径中,起码有3次是在被裹挟的情况下、随波逐流的被动选择,那么这一次降清,则无论如何都是他主动的抉择了。

起码对于王辅臣的仕途来说,这次抉择让他走上了平步青云之路。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王辅臣随洪承畴出征西南表现出色,小贰臣给老贰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保举他当上了总兵官。而他的好运并未到此为止,很快又受到了吴三桂的青睐,并请旨将王辅臣调入麾下,一起出征缅甸擒获了南明末帝朱由榔。

无论此时的吴三桂是否有叛清之心,但同为汉人、同为叛臣而且勇冠三军的王辅臣都是他极力拉拢的对象。于是在史料中,就出现了“平西之待辅臣,有加于子侄……有美食美衣器用之绝佳者,他人不得,必赐辅臣”(引用同上)这样的记载。

清廷对于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手握重兵的前明叛臣其实并不信任,但苦于八旗兵力不足,只能将其藩镇设在云南、两广和福建等南方省份,以之为前驱对汉人反抗势力和南明小朝廷进行剿杀。

三藩中,吴、耿叛清最终被斩草除根,尚可喜死活不肯叛,最终保全了家族。

随着朱由榔被杀、南明覆灭,清廷与三藩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彼此间的明争暗斗日益激烈。起码在刚刚亲政的玄烨看来,三藩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解决。

王辅臣的请调对于清廷来说是个削弱吴藩的意外之喜,但怎么安顿他又成了个难题——直接砍死固不可取,不给兵权也肯定不现实,但无论扔在南方还是京畿,一旦三藩作乱这货又可能成为隐患。所以最后权衡再三,玄烨还是把他打发到西北,先做平凉提督,后调任陕西提督,既利用王辅臣的勇武稳定西北,又使得他远离吴三桂和中枢要地,即便作乱也不会祸及根本。

当然,在王辅臣上任之前,玄烨也没忘了向吴三桂学习,好好笼络一下这名性情多变的悍将之心——先是大加赞赏、恩赐,又将其抬入旗籍、以“不舍”为名屡次拖延他的行期,最后甚至连老爹的遗物都赐给了王辅臣:

“御座前有蟠龙豹尾枪一对,上指谓辅臣曰:‘此枪先帝所遗以付朕者,朕每出必列此枪于马前,以无忘先帝。汝,先帝之臣;朕,先帝之子。它物不足珍,其分此一枪以赐女(汝),女持此往镇平凉,见此一枪如见朕,朕见此枪如见女矣。”(《广阳杂记·卷四》清·刘献廷)

可惜人心隔肚皮。王辅臣当面感激涕零、誓言忠诚,结果一转头就毫不客气的一叛再叛,而且居然还成了决定三藩之役战局走势的关键人物。

年轻时的玄烨自然不会像后来那么老道,比如处理三藩之乱就有些操之过急。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藩之役爆发。一时间吴三桂杀进湖南、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等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郑经也渡海来攻,整个南方一片糜烂。而清军苦于战争准备和兵力不足,只能处于守势,以扼守江防为要,严防战火蔓延到北方,威胁到清廷统治的根本之地。

就在清廷大举调兵南下之际,王辅臣突然在侧后方捅了一刀,让玄烨痛彻心扉,险些使得大局失控。

早在吴三桂起兵之初,就派汪士荣给王辅臣送去一封信,除了封官许愿以外,还请他出兵策应。王辅臣倒是爽快,直接将汪士荣和招降信交给了玄烨。玄烨闻讯大喜,直接处死了汪士荣,还给王辅臣留在京中当人质的儿子王吉贞升了官。

不过时年19岁的玄烨显然有些得意忘形,居然轻率的任命大学士莫洛为山陕总督,有节制王辅臣之权,却没注意到两人之间有过节。而且莫洛也非心胸开阔之人,到任后处处与王辅臣作对,陕西的形势骤然变得紧张。

康熙十三年年底,二人间的关系彻底恶化,发生了火并,莫洛战死。这下王辅臣没了退路,于是致信吴三桂,表示愿意追随他反清。

不过王辅臣并没有按照吴三桂的意愿东进或南下,而是掉头向西进入陇右。他先后攻取沔县、略阳、陇南、阶州、清水、巩昌、兰州等要地,秦州、平凉、庆阳等地则纷纷归附,到康熙十四年初,整个陇右已经尽入其手,王辅臣成了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王辅臣出乎意料的举动让玄烨和吴三桂都有点懵圈,但很快都明白了王辅臣不甘为人下、有自立之心的用意。

于是两人分别出招。

王辅臣名义上归附了吴三桂,可是既不听调也不听宣,老吴还拿他没办法,只好破罐子破摔。一方面给老王官升平远大将军、陕西东路总管,另一方面又怕老王嫌他封的官不值钱,干脆砸下20万两真金白银以示诚意。但同时,他又派出亲信王屏藩、吴之茂率部大举北上,名义上是打着支援王辅臣的旗号,实为给后者施加压力。

玄烨则放掉了人质王吉贞,还让他给王辅臣代话,希望他迷途知返,朝廷既往不咎。

有儿子当人质还敢反,说明王辅臣并不怎么在意王吉贞的下场,所以玄烨放了他也没什么损失。王辅臣正春风得意,现在儿子又平安归来,所以迷途知返啥的大可以放放再说。毕竟谁也没有前后眼,说不定咱老王也能过把皇帝瘾?所以他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玄烨的好意,而是选择了自行其是。

玄烨应对三藩之乱的基本策略就是按住吴三桂猛揍,完全不给他留任何后路。同时对其他的叛乱者则能招抚则尽量招抚,以便集中力量打击吴藩。不过王辅臣在西北的叛乱以及招抚失败,彻底打乱了他的布局,使得玄烨不得不推迟在南方的攻势,转过头来先搞定侧后方的隐患。

他先是任命豫亲王多铎的第七子、贝勒董额为定西大将军,出兵陇右平叛。没想到虎父出了犬子,董额到了西北一通乱打,除了丧师靡饷外几乎毫无寸进。玄烨只得急招老将图海出任抚远大将军,赶赴西北主持平叛。

图海果然老辣,到任后并未急于进攻,而实现整顿军纪,继而采取攻心战术使得平凉军民人心涣散。之后出重兵强攻拿下城外要地虎山墩,从而可以居高临下炮击平凉城。至此平凉与外界的交通断绝,城内粮草将尽,彻底陷入了绝境。

王辅臣徒有勇力而无战略眼光,清、吴两边不靠的结果就是自陷死地。

 结局

康熙帝命令王辅臣和图海一起镇守汉中,王辅臣内不自安,曾经自杀了一次。康熙严令图海看护王辅臣。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王辅臣突然将新娶的夫人叫来,无故一顿拳脚,将她鼻青脸肿地逐出家门。随后数日不问军务,率同部属痛饮高歌。某日,饮酒正酣,突然掷杯于地,吩咐道:“你们多年来随我东西南北奔走,犯霜露,冒矢石,惭愧我没能给过什么。今天我和大家作最后之诀别,且请一醉方休!酒醒后各奔前程,自此永无相见之日。以后休要提起曾在王辅臣麾下,以免受到牵连!”说罢,遣散家财,分发给部下。

酒醒后,部属已遵照他的话洒泪星散,只有一个亲兵还在帐下,给他倒了碗水。他抚摩着这只碗沉吟:“我发放财产,忘记给你留一份,你伺候我多年,也没有家。以后谁会管你呢?这个银碗重达数斤,你拿了它去,安个家室好生过日子吧!”

入夜,王辅臣吩咐亲兵在他睡熟后,用桑皮纸喷酒,一层一层蒙住口鼻。笑道:“斧钺加身,砍头落地,不过忍片时之痛,大丈夫何所惧哉!不过图海军门是我恩人,蒙他在皇上面前为我担保。我如死于兵械,必以畏罪自杀故连累图海。这般窒息而死了无痕迹,你明天上报,只说我路途中患病暴毙。”是夜,王辅臣饮毒酒自尽。

康熙帝听到王辅臣死讯,默然良久。后来,果然没有株连他的家人、部属,仅仅将王吉贞革职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