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但不被采纳,为什么没向刘邦献策就被拜为大将?

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但不被采纳,为什么没向刘邦献策就被拜为大将?

来源:史文斋    阅读: 5.3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9年),韩信带着剑投奔项梁项羽两叔侄的军队。韩信虽然留在军队,但默默无闻,也曾多次给项羽献计,但都未被采纳。后来韩信背楚投汉,但未曾向汉王刘邦献一策,就被拜为大将,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什么献策不被重用,未献策却能被重用呢?关键在于,韩信在汉营找到了更正确的方法。

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但不被采纳,为什么没向刘邦献策就被拜为大将?

韩信刚加入汉军的时候,也是没什么声名的,不过是一个很底层的军官,连敖而已,但就在连敖的位子上,韩信遇到了夏侯婴,刘邦的旧友,在刘邦举事之前,就跟刘邦很熟,夏侯婴举荐韩信做了治粟都尉,在治粟都尉的位子上,韩信又遇到了萧何,汉的相国,文官之首,也是刘邦的旧友,在刘邦举事之前,就曾多次袒护刘邦,刘邦对萧何很是敬重,有了萧何的举荐,韩信自然而然地被刘邦拜为大将。

这与韩信在项羽的军中完全不一样,韩信在项羽的军中,没得到任何人的推荐,都是在韩信自己往上冲,一次次给项羽献计献策。韩信这么做,是没什么意义的,他韩信只不过是执撠郎中,和最高统帅项羽之间隔着很多层级呢,项羽哪会听他一个执撠郎中的计策?甚至,韩信那些精心写就的计策,项羽可能连看都没看过。

在汉军中,韩信的策略则是完全正确的。

他韩信只是一个连敖,没什么名气,如果没有重量级人物举荐,怎么可能得到汉王刘邦的重视呢?

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但不被采纳,为什么没向刘邦献策就被拜为大将? 第2张

当然了,韩信能先后得到夏侯婴和萧何的推荐,也跟运气有很大的关系,或许命运到了韩信该出头的时候了吧。

韩信做连敖的时候,有人触犯了军法,按照汉军当时的军法,韩信需要连坐,一同被斩首,在法场上,已经先后有十二个人被斩了,轮到韩信的时候,韩信只用一句话,就感动了监斩官夏侯婴,夏侯婴“奇其言、壮其貌”,便决定释放他,随后跟他一番长叹,发现他是很有才华的人,就推荐他去做了治粟都尉。

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但不被采纳,为什么没向刘邦献策就被拜为大将? 第3张

这段记载很有意思,在法场上,千钧一发之际,韩信再也没能长篇大论地诉说自己的计策了,只能捡取最重要的一句来说,那句便是“上不欲就天下乎,奈何斩壮士?”这一句,简单有力,既挑明了刘邦的志向,也表露了,他韩信可以帮刘邦夺取天下,所以夏侯婴才会“奇其言”,有了“奇其言”的良好印象,才有了后边的长谈,有了后边的长谈,才能确定韩信是人才,才能推荐韩信为治粟都尉。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献策与否,而要在于能否让别人肯定你,只有别人肯定你了,别人才能推荐你,陈平张苍等人之所以能得到刘邦的重用,也是因为重要人物的推荐。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