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曹魏后期的最大冤案,导致三国统一推迟十六年

曹魏后期的最大冤案,导致三国统一推迟十六年

来源:史文斋    阅读: 2.9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魏国(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接下来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汉末年,董卓擅权干政,废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以后,遭到十八路诸侯共同征讨。

为求自保,董卓火烧洛阳退守长安,结果死于司徒王允的连环计中。此后,各路诸侯相互征伐,天下大乱。

借着《三国演义》的帮助,后人对汉末三国的历史总是充满向往。可很少有人知道,彼时的乱,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以三国后期,魏国内部发生的最大冤案为例,因为错杀一员大将,导致三国统一推迟十六年之久。一个国家尚且如此,众多诸侯以及诸侯之间的各类事件影响,岂容忽视。

后人常认为穿越回去便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蝴蝶效应究竟多可怕,又有多少人认真了解?接下来就不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起冤假错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曹魏后期的最大冤案,导致三国统一推迟十六年

攻占蜀国

邓艾,三国后期魏国知名武将之一。凭借屯田以及领兵这两项本领受到司马懿赏识以后,成功加入魏国和蜀国之间的对抗。

原本当时整个魏蜀两国的争斗节奏都在姜维的掌控之中,可宦官黄皓对姜维发难,这让他不得不领兵退守剑阁。而这也让整体实力本就强于蜀国的魏国军队,终于找到了进攻蜀国的机会。

公元262年,魏国三路大军攻向蜀国。只是面对姜维的防守以及蜀地的关隘,魏国根本发挥不出任何兵力优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邓艾提出偷渡阴平的战略,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略之一。当钟会正面牵制住姜维以后,邓艾奇兵偷渡到成都城下,蜀后主刘禅出城投降。

至此,蜀国大势几乎丧失,可姜维却不愿意就此妥协。

《三国演义》中用一计害三贤来进行介绍,讲述了姜维假意投降钟会之后,怂恿对方自立为新的蜀王,并与对方密谋除掉邓艾。而通知邓艾来的路上,姜维又将消息透露给邓艾。

三贤在钟会帐前会晤,剑拔弩张之际,邓艾之子邓忠将钟会杀害。

曹魏后期的最大冤案,导致三国统一推迟十六年 第2张

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民间流传的版本又各不相同,所以绝大多数人一直都不清楚具体过程究竟是什么样的。

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确,在姜维的计较下,钟会、邓艾、姜维三人都死在魏蜀两国的争斗之中。可事实上,真实历史之中,这其实是魏国对邓艾的冤枉,明明是钟会想要谋反,邓艾却成了背锅侠。

尔虞我诈

根据记载,蜀国投降以后,邓艾擅自做主,任命大批官吏。这件事情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算小。

尽管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邓艾的举措也是为了魏军能够更好地管理接收蜀国,可这件事情更应该交给后续的魏国相关责任人来处理才行。如果上司大度,邓艾的行为无可厚非。可如果上司阴谋害人,邓艾绝对逃不过刑罚。

很显然,想要自立为王的钟会,肯定不会放过这个陷害邓艾的机会。不仅可以将邓艾去掉,还可以将魏国的注意力转移到邓艾反叛这件事情上,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更加充足的准备。

就这样,钟会陷害邓艾,让魏国国都下旨抓捕邓艾两父子。好在司马昭早就防备钟会自立,及时制止并将钟会处死。

曹魏后期的最大冤案,导致三国统一推迟十六年 第3张

那么邓艾是否幸运地躲过灾祸了呢?

很遗憾,当时魏国内部动乱的残局由监军卫瓘处理,这个人收了钟会的好处之后,也参与了对邓艾的诬陷,而司马昭对此毫不知情。

等到司马昭让他去护送邓艾父子返京的时候,他便将两人阴谋杀害。至于面见司马昭时的理由也很简单,邓家两父子“羞愤自杀”。

交通信息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想要编一个理由出来,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简单。而司马昭也不愿意因为两个死人去得罪卫瓘,可怜邓家父子,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

可为什么说这一冤假错案没有发生的话,三国统一的时间就不至于推迟十六年之久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邓艾完全有能力带领魏国提前打下吴国。

曹魏后期的最大冤案,导致三国统一推迟十六年 第4张

要知道当时魏国攻占蜀国以后,内部士气正盛,只要邓艾由蜀地发动对吴国的进攻,钟会或者其他魏国大将在正面给足压力,无法全面防守的吴国必然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国除去投降之外,哪里还有更多的选择。即便负隅顽抗,以邓艾的谋划以及魏国的实际国力,也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