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淝水之战中,东晋为什么能战胜北方势力?

淝水之战中,东晋为什么能战胜北方势力?

来源:史文斋    阅读: 2.7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的前秦军。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古来征战,惹人关注的从来都是奇谋猛将,殊不知任何一场战争从决定开战就一定是始于地理,所有的战略战术都将围绕地理这个人力难以征服的因素展开。淝水之战,是中国进入南北对峙阶段后,南方势力的最具战略意义的一场胜利之一,今天我们来以东晋和当年的东吴做对比,看局势几乎相同的两者,东晋凭什么能战胜北方势力。

两晋司马氏,颇有意思的是,他们在灭吴之战拆解了南方势力的整个长江防线,为北攻南提供指导战略,却又在淝水击溃前秦,为南守北提供了指导战略。一攻一守都出自司马氏,历史往往就这么巧合。

历史是个循环

公元279年,晋国采用五纵一横六路出击的方式,由西及东的拆解了孙吴的长江防线,彼时志得意满的司马氏全然没想到,一百年后历史将会重演。但可悲的是屈居东南的势力成了自己。

前秦国主苻坚正像一个饥饿的洪荒巨兽,准备用百年前司马氏灭吴的战略,来进攻东晋,这个华夏衣冠唯一的港湾。

大战之前必有局部战争,公元378年,局部战争已经打响,此时的前秦在长江上游已经拿下汉中和四川,将战线推到荆州西部。而东晋则趁前秦统一北方之际夺取了长江中游以北的南阳、襄阳,长江下游以北的两淮地区。

而苻坚既然想要采取东晋灭吴的战术,那么在局部战争的目的则是拔除东晋的部分战略点,尽可能让秦晋局势和当年晋吴局势相当。

在局部战场上苻坚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荆州,苻坚攻克了南阳和襄阳,打通了汉江通往长江的通道。然而在两淮地区,前秦却是先胜后败只获得了彭城(现徐州)。

淝水之战中,东晋为什么能战胜北方势力?

此时看过前文的朋友,应该发现了此时的东晋和东吴在地理上惊人的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此时的东晋北部边界相比东吴向北推进了一两百里,到达了淮河沿岸。谁曾想这区区一两百里的,却造就了淝水奇迹,拯救了东晋。

投鞭断流,大战开

公元383年,苻坚开启了大规模的伐晋,其作战方略参考了东晋灭吴之战,苻坚定下三纵一横的战略,三纵由东向西分别是:

一、从河北出发,过彭城沿泗水达广陵(现扬州,当时东晋在两淮的军事、经济中心)

二、苻坚率领八十万主力军,从项城(现河南南部)进攻寿阳(现安徽寿县),再顺巢淝水道而下到达东晋江北重镇历阳(现安徽和县),再从当涂附近过江。

三、从襄阳集结,进攻江陵。

而“一横”则照搬了王濬楼船下江南,从四川出发沿长江东来。

而东晋也分成两个战区进行防御,西部战区由桓冲指挥,东部战区由谢安指挥,可是令人揪心的是,此时东晋朝廷还在激烈的内斗中,这直接导致压力更大的东路仅有八万人,尚不如西路十万军队。

淝水之战中,东晋为什么能战胜北方势力? 第2张

志得意满的苻坚认为此战必胜,留下了“投鞭断流”的豪言。但是我却看到了另一幕,苻坚的前锋大军从项城出发时,凉州兵尚在咸阳附近集结,这八十万大军的阵线竟拉出足有八百余里。

百万大军的致命缺陷

苻坚有足够的理由骄傲,因为此时双方在军事层面的差距远大于当年晋吴差距。但是他的大军在此次征途中有两个致命缺陷。

其一、协调能力

晋灭吴仅出动了二十万大军,六路大军同进同退配合得异常恰当,早早在江北大胜的王浑为防孤军深入,硬是等王濬水军到达才开始渡江,这就是晋国当年出色协调力的明证。

而此时的前秦刚刚统一,军队人数虽众,但是其中夹杂了中原各地的大量降军,将领间彼此缺乏协同能力,将兵间也缺乏配合的默契,更重要的是本来应该作为四路指挥官的苻坚决心亲征,自领一路,这意味着此时没有人再有资格能担任四路军的司令来协调了,而晋灭吴之战五纵一横战略是有一个总司令贾充来协调的。

此时看起来气吞万里的前秦四路大军,其实变成了只有苻坚一路,其他路都在观望,四路伐晋的战略已经失控。

虽然四路部队陷入协调混乱,但是坐拥八十万大军的苻坚路依然具备独自攻下东晋的可能,这时苻坚撞上了第二个缺陷——两淮泥潭

八月,恰逢丰水期,河泽密布的两淮道路泥泞不堪,苻坚的八十万大军行进异常缓慢,在泥泞的道路和小股晋军不断的骚扰下,苻坚部队苦不堪言,士气大跌,而这一切并没有被目空一切的苻坚大帝看在眼里。

淝水相遇,奇迹诞生

在此时不得不提一个人——朱序,朱序是东晋降将,苻坚为展现“千金买马骨”的胸怀,待其甚厚,但是朱序一直心向东晋。前秦大部正在两淮泥潭里跋涉时,苻坚遣朱序去劝降谢安,而见到谢安后朱序倒头便拜,并告知前秦军号百万,但战线过长,应当趁其全军未齐之时,速败其前军,夺其胆气,可胜也。

淝水之战中,东晋为什么能战胜北方势力? 第3张

谢安闻之大喜,果断调整战略,由战略骚扰转为全面决战,几次来往后,秦晋双方在淝水对峙,谢安遣使告知苻坚,希望秦军稍退,容晋军过河布阵决战。

早已被晋军袭扰得烦不胜烦的苻坚闻听谢安要决战,而且是背水结阵,不禁大喜过望,令全军后退。然而让苻坚没有想到的是他这八十万大军连如此基础的战术动作都完成不了,在秦军后退正无序慌乱时,朱序跃起大喊:“秦军败了”,随后一人逃、百人逃、万人逃,溃败像多骨诺牌一般弥散到了全军,引起大溃败。晋军趁机掩杀,直杀得秦军,尸塞淝水,谢安完成了一场不可能的胜利,中国战争史上又多了一个奇迹。

淝水之战中,东晋为什么能战胜北方势力? 第4张

谢安,文人亦能骑射

淝水奇迹背后的原因

淝水奇迹背后,让人们意识到了,晋灭吴之战的胜利并不是必然的,也是有先决条件的。其一、获得四川,取得顺江而下的战略灵活性;其二、在两淮地区获得尽量多的立足点,尽可能将南方势力的防线压到长江,削弱其战略纵深的同时,避免南征从中原出发的跋涉之苦;其三、多条战线的协同作战能力。

在这三点中,前秦仅做到了第一点,这导致了前秦军队陷入了淮河流域的泥潭中,被南方防守反击。在后世几场重要的南征军事行动中,这三点依然有效,如南朝归于北朝始于北朝统一,具备联合军事行动能力后;蒙古灭南宋同样采取了四到五路相互协同。而做不到这三点的依旧无法取得南征胜利,如金与南宋的一系列南征作战,甚至利用在这一系列战争南宋已提炼出“守江必守淮”的军事准则。只能说历史会重复因为有其必然性,历史不会重复,因为有其偶然

东晋用淝水之战为此后千年的南方势力提供了守御战略,接下来防御成功的东晋开启了北伐,而这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北伐,却用实事证明了南伐北的困难,这一系列经验也在南宋成为议和派的核心论点,下一期,我们一起从东晋的北伐,论南伐北的困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