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要和战神白起过不去?

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要和战神白起过不去?

来源:史文斋    阅读: 1.9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公元963年,赵匡胤带着一帮人去祭拜武庙,直接命人撤走了战神白起,还撤换了22个武庙中的人物,那么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要和战神白起过不去?

有人说是因为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了40万赵国人,而赵匡胤又是赵国的后人,他这么做是为祖宗报仇。这个理由,当个段子听听就行了,千万别当真,赵匡胤没有你们想象那么肤浅。

赵匡胤的祖上,是不是赵国人,连他自己都不一定能说清楚,千年以前的事儿,赵匡胤也不会关心,他关心的是,他的大宋江山是否能够稳固,毕竟,大宋才建立3年,五代是结束了,但是10国还没结束啊,周边还有好几个小国依然存在。

赵匡胤这一招,其实是向国内外传达一种信息!

首先认识一下武庙

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要和战神白起过不去?

武庙的前身,是“太公庙”,唐玄宗李隆基为祭祀姜子牙而建。以姜子牙为主祭祀,汉朝张良为配享,另外9位历史名将从之。

这9个人分别是: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张良与这9个人一起,被称为“武庙十哲”。

这10个人中,争议最大的是张良和诸葛亮,因为其他人都是声名赫赫的战将,他们的名声和成就,那都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的拼出来的,毋庸置疑。但是,张良和诸葛亮两个人,都是谋臣,为什么会入选“武庙”呢?

因为李隆基最早建的时候,并不叫“武庙”,而是叫“太公庙”,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天下人传达一个信号,我希望能得到一个“姜子牙式”的人物,来辅佐大唐江山。他让张良“配享”,是希望能得到“张良式”的谋臣。

若论“武”,姜子牙其实也不算是“武将”,他算“帅”,属于统筹谋略的人物,高度要比“武将”更高一级。但是,因为他写了《太公兵书》,被后人推崇为“兵家鼻祖”。而张良,在下邳县遇见黄石公,黄石公给他的那本兵书,正是《太公兵书》。

因此,姜子牙和张良,算是有师徒关系,所以,李隆基才以姜子牙为主祭,以张良为配享。

到了李隆基的儿子李亨继位后,他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改“太公庙”为“武庙”,和被尊为“文宣王”的孔子庙“文庙”遥相呼应。

李亨这一改,算是彻底地改变了“太公庙”的性质。

我们看一下李隆基选取的10个人,包括姜子牙在内,都是曾经挽救国家危亡的人,他们几乎都曾经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他们共同的身份,都是“功勋之臣”。

但是,李亨改成“武庙”后,更加地突出了它“武”的一面,后来能进入武庙,甚至成了历代武将的最高荣誉。这一点,其实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

李亨是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人,甚至他本人就是在安史之乱中夺取皇位,直到他去世,安史之乱都没有结束,因此,他更加的渴望能拥有像“武庙十哲”那样的武将,出来挽救大唐的危机。

到了他孙子李适当皇帝的时候,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建议,扩大武庙的祭祀名单,从“十哲”扩大到“六十四将”,把历朝历代有头有脸的名将们,都供奉到了武庙中。名单太长,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挑几个说吧。

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孙膑,廉颇,李牧,王翦,汉朝的曹参,李广,霍去病,三国的关羽,张飞,张辽等等。

有人会说,颜真卿一个书法家,还能管着这种事儿。千万别小瞧了颜真卿,他可不光是会写书法,更是大唐的“四朝元老”,安史之乱的时候曾率军攻打叛军,后来官至吏部尚书,封太子少师,在李隆基的曾孙子李适当皇帝的时候,出去和叛军交涉,被叛军囚禁至死。

北宋时期,赵匡胤调整了“六十四将”的名单,更换了22人,补充了23人,到北宋末年的时候,名单再次扩大,更新为“武庙七十二将”。

元朝时期,开始“武庙裁员”,把七十二将重新改为“十哲”,仍然是以姜子牙为主祀,张良为配享,这两个人是武庙的“灵魂”,一直都没变过。就是从元朝开始,才有了姜子牙的一些神话传说,后人经过整理,写成了《封神演义》。

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要和战神白起过不去? 第2张

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干脆把“武庙”都给裁撤了,让姜子牙配享在“帝王庙”中。到了清朝时期,“武庙”被恢复,但是不再祭祀姜子牙了,而是改为供奉“关羽”,关羽武圣人的地位,就是从这个时候奠定的。

清末以后,民间开始把关羽和岳飞一起供奉,修建了很多的“关岳庙”。因此,现在的人一说起“武庙”,首先会想起关羽和岳飞,其实,“武庙”正儿八经的是供奉姜子牙的地方。

赵匡胤的两个暗示

赵匡胤对着白起发脾气,表面上的原因是,白起坑杀已经投降的人,没有武德。

他这样讲,也确实没毛病,白起一生的高光时刻,就是长平之战,坑杀40万降卒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在他被赐自杀的时候,他还想起了这件事,喃喃自语地说:“我是该死,长平战场上,我坑杀了40万人”。

赵匡胤拿掉白起的画像,给出的理由就是:“他杀降,不仁”。

这句话,其实是说给那些还在独立的北汉、后蜀、南塘、南平、南汉和吴越6个政权听的。他是想告诉这些国家,只要你们投降,我是不会杀你们的,因为我讨厌杀俘虏的人。

我们知道,北宋之前是五代十国,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其实是五代中最后一代“后周”的继承人,整个中国的版图上,还有很多的割据政权,如果他不能消灭这些政权,那就会是“六代十国”。

不过,赵匡胤释放的这种善意,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他最后还是靠着武力才解决了这些割据政权,直到他去世,还有吴越和北汉没有归附。

赵匡胤又撤换22个武将,给出的理由是:“他们不忠,品德不纯粹”。

这句话,是说给自己手下那帮武将们听的。赵匡胤就是以武将的身份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因此,他最担心的就是手下人模仿自己,篡夺了大宋的江山。

他又重新挑选了23个人补充到武庙,而挑选的标准就是:“取功业始终无瑕者”。就是从头到尾都忠心耿耿,挑不出任何毛病的人。

赵匡胤这么做,就是告诉手下的武将们,你们最好都忠心耿耿,还能一直居于庙堂之上,一旦你们有反骨,我随时可以断了你们的香火!

赵匡胤撤掉的22人,分别是:

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要和战神白起过不去? 第3张

魏吴起、齐孙膑、赵廉颇、汉韩信、彭越、周亚夫、后汉段纪明、魏邓艾、晋陶侃、蜀关羽、张飞、晋杜元凯、北齐慕容绍宗、梁王僧辩、陈吴明彻、隋杨素、贺若弼、史万岁、唐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

新增的23人,分别是:

汉灌婴、后汉耿纯、王霸、祭遵、班超、晋王浑、周访、宋沈庆之、后魏李崇、傅永、北齐段韶、后周李弼、唐秦叔宝、张公谨、唐休璟、浑瑊、裴度、李光颜、李愬、郑畋、梁葛从周、后唐周德威、符存审。

这里面最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关二爷,赵匡胤为什么要把他换掉,难道他不忠吗?

我个人猜测,关羽的形象和地位,是在清朝的时候被拔高的,在赵匡胤那个时代,关羽还没有这么大的威名,他在“曹营”那段历史,值得商榷,存在污点也是有可能的。

自古以来,皇帝搞祭拜活动,都不会是随性而为的,都有重大的含义在里面,赵匡胤撤换白起等23人,也不是一时兴起,一定是早就做好了准备。

赵匡胤这一招,就是“拿死人做活人文章”,说白起,只是一个借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