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历史上真实的慎郡王允禧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局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慎郡王允禧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局如何?

来源:史文斋    阅读: 1.4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很多朋友都想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慎郡王允禧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局如何?其实她远不如自己的诸位兄长们善于处理朝政事务,所以也没什么作为,但是正因如此,避开了宫廷的种种争斗,最后善始善终。

允禧是在康熙五十年出生的,这一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出生,此人便是雍正第四子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

我们都知道弘历的生母钮祜禄氏一开始只是雍亲王府的侍妾格格,身份低微,但是因为弘历从小聪明伶俐,在12岁的时候被皇祖康熙看中,带入宫中亲自抚养。因为儿子得到重视,钮祜禄氏的地位也开始得到提升,雍正登基以后先是封为熹妃,在孝敬宪皇后病逝后被封为熹贵妃,成为实际上的后宫之主;儿子弘历登基以后,钮祜禄氏的好日子正式开始,被尊为太后。钮祜禄可以说是整个大清幸福指数最高的一位太后,不仅儿子孝顺,而且86岁高寿而终

而弘历同一年出生的叔叔允禧呢?

真没有弘历那么幸运!

历史上真实的慎郡王允禧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局如何?

允禧的生母陈氏本就出身地位,是一个汉族女子,再加上不受宠,即便是生下儿子允禧也没有母凭子贵在地位上得到明显的提升。雍正登基的时候只是将其尊为皇考贵人而已,允禧跟自己的生母陈氏一样,在后宫之中的存在感也很低,一直到康熙病逝,允禧还是一个没有任何爵位的皇子。

康熙在册封皇子爵位的时候要考虑到一个非常的因素:便是皇子生母的出身。康熙所有皇子中最为明显的一个便是皇十子胤䄉,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大封皇子时,胤䄉便被封为敦郡王;而比胤䄉年长的皇八子胤禩,只是复立为贝勒。

因为皇十子胤䄉的生母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温僖贵妃的亲姐姐便是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孝昭仁皇后,而温僖贵妃与孝昭仁皇后的祖父便是大清开国功臣之一的额亦都。生母有如此显赫的出身,自然是会影响儿子的。

而胤禩即便排序在十弟之前,排行老八,一直到康熙病逝,最高的爵位也只是贝勒;

而允禧呢?

生母陈氏只是一个汉人,不得康熙宠爱,对允禧来说想要“子凭母贵”是很难的;

更何况允禧序齿排行第二十一,本身年龄也小,没有册封爵位也很正常。

康熙病逝的时候,允禧只有12岁;

关于允禧的生母陈氏还有一个小故事:

据说陈氏出身于一个家境还算不错的家庭,父亲叫陈玉卿,虽没有入朝为官,但也算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因为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陈氏也接受了很不错的教育,不仅擅长于琴棋书画,而且熟读经史,在当地也算是一个颇为有名气的才女。

正因为陈氏如此有名气,所以父亲陈玉卿便早早给女儿定下了亲事;

有一次陈玉卿带着自己的女儿前去参加一个宴会,没想到康熙皇帝也在其中。康熙见到陈氏便一见钟情,想要将陈氏纳入后宫为妃。康熙作为一国之君,谁敢跟他争陈氏呢?原先与陈氏定亲的人便主动将婚事给退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故事,毕竟陈玉卿即便是饱学之士,想要与一国之君一起参加宴会,基本上是不大可能的;更何况还是汉人呢?

而且陈氏这样的出身是没有资格参加选秀的,那么关于陈氏入宫的方式,最有可能是外地的官员进献给康熙的。

史料中关于允禧的记载本身就不是很多,关于其生母陈氏的记载更是只有寥寥几个字而已。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允禧在阿玛康熙在时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任何的爵位,便没有参与九王夺嫡的资格与实力,所以能够平安度过此劫;而且也因为允禧从没有参与九王夺嫡之争,没有与雍正为敌,所以在整个雍正朝,雍正从未故意针对允禧。

虽然允禧没有像自己的十七哥允礼那样得到了雍正的重用,但雍正对这个二十一弟还算是不错的,毕竟允禧确实不是很适合入朝为官:

雍正八年二月,允禧被封为贝子;

仅仅三个月以后,允禧被雍正封为贝勒。

其实这一年允禧只有十九岁而已;对于生母出身不高而且没有任何功绩的允禧来说,年仅19岁能被封为贝勒确实已经很不错了。

有了爵位,便代表允禧开始有了参与朝政的资格。

三年后,允禧与十七哥允礼一起共同办理镶红旗满洲都统事务。

雍正帝病逝后,皇四子弘历登基称帝。登基后不久便将皇叔允禧任命为正黄旗汉军都统,并且在九天后乾隆提出想要将皇叔封为郡王。果然次月,正式将允禧封为多罗慎郡王;并且将允禧的生母陈氏封为皇祖熙嫔。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幼好读书,识见明晰,办理旗物亦属妥协,朕意欲封为郡王。”

允禧终其一生最高的爵位便是郡王,被封为郡王以后先后任职正白旗满洲都统、玉碟馆总裁、宗人府等,乾隆二十三年允禧病逝。与自己的生母陈氏一样,都是48岁病逝的。

其实我们这样看,允禧的一生很简单纯粹,没有大起大落,平安顺遂的度过一生。

但其实允禧的一生真没有这么简单,确实允禧在朝堂上没有激起什么水花,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功绩;但其在书画方面的造诣确实很高,可以说是康熙诸多皇子中最为出挑的一个,给自己取了一个称号叫“紫琼道人”或者是“春浮居士”。

历史上真实的慎郡王允禧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局如何? 第2张

相比慎郡王这个名号,我想允禧更喜欢的应该是“紫琼道人”或者是“春浮居士”。

允禧最高的爵位只有郡王,在康熙诸多皇子中确实不出挑,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但相比平民百姓来说郡王的爵位已经是高不可攀的了,若是哪个小老百姓或者是某个没有官职的文人,能跟堂堂的郡王有交集的话,可以说是值得一生称颂的事情了。

而郑板桥便是其中一个,而且还是与允禧这位慎郡王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位。

允禧虽然是堂堂的郡王,但是生性简朴,不喜铺张浪费;更难得是允禧并不将自己置于郡王的虚名之上,而是很懂得礼贤下士,不耻下问。因此,允禧跟当时的很多书画家都有交集。

比如易祖、朱文震、郑板桥等人,允禧都将他们视为座上宾,养在府邸。

“多延四方博学端悫之士,日相摩切,以故学邃艺工。”

郑板桥曾经这样评价慎郡王允禧:

“胸中无一点富贵气,故笔下无一点尘埃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然,精理迸露。故其落笔晶明洞彻,如观火观水也。”

可见在这些文人的眼中,允禧很懂得不耻下问的道理,而且对待读书学问丝毫不粗心大意,而是讲究文理皆通、通晓其内涵,为此可以询问十多人,也不嫌麻烦。

正因为允禧对待学问如此认真的态度,所以才有不俗的成就。

在众多的座上宾中,允禧最投缘的还是郑板桥,二人的交情确实有一些让人费解:

允禧与郑板桥初次相识只有15岁,郑板桥比允禧大了18岁;两个人初次见面便“一见钟情”,成为忘年交。郑板桥跟很多的学子一样,寒窗苦读多年就想要考取一个功名,所以先后三次入京,每次入京都会与允禧相见,二人相谈甚欢。

不过很多有才华的人并不一定适合科举考试,郑板桥便是其中之一。

所以一直没能榜上有名,后来在允禧的帮助下,郑板桥得以被任命为县令,也算是对自己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的一个交待,之后不再应试。

在郑板桥赴任县令之前,与允禧唱和诗词,做了一首《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

历史上真实的慎郡王允禧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局如何? 第3张

“红杏花开应教频,

东风吹动马头尘。

阑干苜蓿尝来少,

琬琰诗篇捧去新”

而允禧也作了一首诗词回赠郑板桥,在郑板桥临走时允禧特地嘱咐郑板桥一定要互通书信。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调任署潍县以后,给允禧写了一封书信。允禧得到郑板桥的书信后回赠了一首诗词《喜得板桥书潍县寄到》,由此可见二人之间的情谊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