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均田制的内容 均田制什么时候瓦解

均田制的内容 均田制什么时候瓦解

来源:史文斋    阅读: 4.4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均田制(485年-780年)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开创性举措。

古代大部分王朝的破灭是因农民起义,农民起义一般是为了粮食问题和土地短缺的问题。而历史上“均田制”的出现让动乱的中原逐渐繁荣起来。

均田制为了抑制豪强的兼并,将那些田地合理分配每户人家,讲那些有争议的土地分清楚。

均田制的内容 均田制什么时候瓦解

  均田制

为啥均田制会被人称为“复兴之柱石”呢?

其实,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颁布,是鲜卑族与汉族的共同产物。孝文帝将手中掌握的土地合理分给农民,农民承担相应的徭役,缴纳租税,让中原地区呈现欣欣向荣的复兴之感。

均田制的颁布解决了大量流民问题,让那些古代“街溜子”有田可以耕种,降低了社稷威胁。其次,对豪强也有了一定的限制,缓和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再有就是鼓励民众发展农业,对战乱后恢复生产有着积极作用。最后一个好处当然是属于朝廷的,耕田的多了,缴税的人就多了,那国库不就越来越充盈了嘛。

为了让均田制能更好发挥它的效用,汉族地主李冲向孝文帝建议制定“三长制”,来抑制豪强隐匿的户口,从此以一夫一妇的个体农户正式取代了过去的“五十家、三十家方为一户”的局面。而后来北朝也继承此类做法,均田制的成功也成为当时北方经济胜于南方的原因。

那好处这么多的均田制为啥又会崩溃呢?

北魏孝文帝制定均田制就是为了减轻百姓繁重的徭役,但当胡太后执政之后,各族人民起义,在如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统治者依旧贪图享乐,以往的均田农民不堪重负再次沦为流民。此外,因为孝文帝信奉佛教,所以佛教寺庙开始泛滥。几十万的破产农民为了逃避繁重的徭役逃进寺院,而寺院拥有大量的土地但不自己耕种,而是招收佃农来生产,残酷剥削农民,百姓又凄惨起来。

均田制发展到北齐已经允许土地买卖,均田制的限制作用开始降低了。而到了隋朝,贵族官僚被授永业田,这一举措标志着均田制原则的破坏。而唐朝继承了这一举措,朝中官员手中的土地更多了,百姓能自由耕种的天地更缺乏了。不仅如此,这些被授予的永业田还能欧股自由买卖,至此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激烈了。

均田制的内容 均田制什么时候瓦解 第2张

  均田制

而均田制在唐朝失效跟当时商业发展有着很大关系。

葛金芳先生指出:“均田制能够长期维持,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就是国家对人口能够进行严密的管控,第二是地权流传速率的相对迟缓”

因为唐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而水陆交通的发达加强了南北物资的交易,所以商业贸易繁盛起来。杜甫有诗云:“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就能说明商业贸易繁盛提高了粮食的商品率,土地经营利润提高了,所以土地流转速率就加快了,这违背了均田制的第一个地权流转速率迟缓的原则。

不仅如此,商人群体开始崛起,因为他们在贸易上获得成功,换取的钱财可以兼并更多的天地,土地买卖、兼并现象就日发严重起来,土地逐渐从静置被流动状态给取代。

杜佑言:“开元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并兼之弊,肩愈汉成哀之间”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是国家可支配田地的缩减,构成均田制的基础已经被破坏了。

另外,农民的流动性增强了,因为商业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多,让百姓们挣脱了土地的束缚,可以在工商业、手工业、服务业各种行业中流转,自耕农的数量就大大减少了。

综上所述,原本为农民谋福利的均田制崩溃的原因有三个:

1、 国家手中掌握的无主荒地大大减少,均田制构成基础已经不成立。

2、 官僚富人们大量收购兼并土地,大量农民破产成为流民,自耕农数量大大减少了

3、 商品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多,农业不再是唯一的出路。

而经历三百多年发展的均田制,非常适合当时古代的生产力,对阶级矛盾的缓和有着很明显的帮助,维护了中原地区的稳定,对朝廷财政收入有着极大的帮助。总的来说,均田制比起以前诸多剥削民众的制度来说,它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也难怪钱穆大师会称赞它为“隋唐复兴之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