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 前拉斐尔派代表作品

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 前拉斐尔派代表作品

来源:史文斋    阅读: 1.7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拉斐尔前派,又叫做拉斐尔前派,是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美术改革运动,最早是三名画家发起组织的艺术团体,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

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基本上以写实的传统风格为主,画风审慎而细致,用色较清新。拉斐尔前派反对院派的陈规,有的作品呈现忧郁的情调。代表人物有:伯恩·琼斯等。

拉斐尔前派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如: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维也纳分离派、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等等,甚至20世纪70年代后的一些当代绘画作品亦受其影响。

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 前拉斐尔派代表作品

  前拉斐尔派作品

历史起源

背景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处于维多利亚女王的“繁荣”时代。

当时的画坛由皇家美术学院的艺术思想主宰,他们一直以拉斐尔的艺术为典范,弘扬学院派的古典主义,在社会上同时流行维多利亚时代的那种秀媚甜俗和空虚浅薄的匠气艺术。这种现状引起许多有思想和见解的艺术家不满。

当时的青年画家亨特、米莱斯和罗塞蒂也发现,文艺复兴初期的作品感情真挚、形象朴实生动,正是他们向往的艺术风格。

因此他们认为真正的艺术存在于拉斐尔之前,企图发扬拉斐尔以前的艺术来挽救英国绘画。于是于1848年,他们三人发起成了立一个画派,史称“前拉斐尔派”。

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 前拉斐尔派代表作品 第2张

  拉斐尔前派作品

开端

1848年,前拉斐尔派在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于伦敦的家中发起了。在开始的聚会中只有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和威廉·霍尔曼·亨特三人,而到了1848年的秋天,他们已经累积至7人,画派逐渐形成。

他们是威廉·迈克尔·罗塞蒂、托马斯·伍尔纳(Thomas Woolner)、詹姆士·柯林(James Collinson)、弗雷德里克·乔治·史蒂芬(Frederic George Stephens)。还有一些年轻的画家和雕刻家也和他们有紧密关系。他们将画派的成立作为秘密,没有让皇家学院的其他人知道。

发展

1889年,受到前拉斐尔派影响的画家包括了亚瑟·休斯(Arthur Hughes)、弗雷德里克·桑迪斯(Frederic Sandys)、伊芙琳·摩根(Evelyn De Morgan)等人,以及福特·马多克斯·布朗,布朗虽然没有加入画派,但他的画风却被认为是最接近拉斐尔前派原则的。

1856年后,但丁·罗塞蒂成了拉斐尔前派里中世纪派画风的领导人,他的作品也影响了威廉·莫里斯,他们两人成为伙伴,不过罗塞蒂也因此和莫里斯的妻子,作为模特的珍·莫里斯(Jane Morris)发生了绯闻。福特·马多克斯·布朗与画家爱德华·伯纳-琼斯也成了伙伴。

相较之下,米莱于1860年后抛弃了拉斐尔前派原则,而重采皇家艺术学院创始人雷诺兹那种广泛而松散的风格。莫里斯和其他人则极力批评米莱的这种改变。拉斐尔前派持续影响许多英国画家直至20世纪。罗塞蒂后来成为了欧洲象征主义的先驱。

  《死亡的图像》威廉·霍尔曼·亨特

解散

1849年前拉斐尔派的作品被首次展览。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所绘的《Isabella》和亨特的《Rienzi》在皇家学院进行了展示,而罗塞蒂的《Girlhood of Mary Virgin》则在伦敦海德公园的街角自由展示。画派里所有成员已达成共识,在他们作品的签名旁边留下前拉斐尔派的缩写—PRB的记号。

在1850年1月至4月间他们又发行了杂志,名为“The Germ”。但丁·罗塞蒂的弟弟威廉·罗塞蒂负责编辑杂志,发行了包括罗塞蒂、托马斯·伍尔纳和詹姆士·柯林的诗,以及其他有关艺术与文学间的亲前拉斐尔派的论文,如考文垂·巴特摩尔(Coventry Patmore)的文章。但这也同时显现了为何前拉斐尔派仅维持短暂时间的原因,因为杂志并不能长时间的维持画派的气势。

1850年,在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的《基督在父母家中》进行展览后,前拉斐尔派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画中描绘基督一家人在满地木屑的杂乱木匠房里工作,包括查尔斯·狄更斯在内的许多人批评那是一种对基督的亵渎。他们的中世纪画风被批评为保守倒退,而详尽的描绘细节则被批评丑陋而刺眼。狄更斯批评米莱将基督一家人描绘得像是酗酒者和贫民窟,而“中世纪”的姿势则荒谬而扭曲。另一个名为“The Clique”的画派极力批评前拉斐尔派。皇家学院的主席查理斯·洛克·伊斯特莱克(Charles Lock Eastlake)也公开批评前拉斐尔派主张的原则。

不过,前拉斐尔派得到了评论家约翰·拉斯金的支持,他赞扬前拉斐尔派对于自然状态的描绘以及否定了传统绘画的方法。他继续在金融上和他的写作上支援前拉斐尔派。在争议之后,詹姆士·柯林离开了画派。他们集合起来讨论应该由谁来取代他的位置,但最后却无法达成决定。于是画派便解散了,不过他们继续发挥著影响力,画家仍然继续用这些风格作画,但他们不再于作品上签下“PRB”了。

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 前拉斐尔派代表作品 第3张

  《Dolce Far Niente》

主要特点

前拉斐尔派的原则为以下四条:

(一)要以确实存在的概念来表达;

(二)要专注于研究自然的状态

(三)要对以前的艺术中直接、认真而真诚的态度感同身受,并排斥那些陈腐的、自我炫耀的、死记硬背的态度

(四)要创作出非常好的画和雕像。

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他们将自由和个人责任视为不可分离的。不过,他们尤其著迷于中世纪的文化,相信中世纪文化有着后来的时代所失去的正直精神和创造性。后来强调中世纪文化的观点,与强调独立观察自然状态的现实主义产生了冲突,原本拉斐尔画派里认为这两者是能互相配合的,但在冲突产生后画派一分为二,现实主义派由亨特和米莱领导,中世纪派则由罗塞蒂和威廉·莫里斯等追随者领导。不过冲突并不是完全的,两派都相信艺术的实质是心灵上的,反对库尔贝唯物的现实主义以及印象派。

为了复兴15世纪艺术光辉的色彩风格,亨特和米莱发展了一种绘画的方法,用稀薄的透明颜料(Glaze)覆盖在潮湿的白色表面上,以此让颜色保持如宝石一般的透明度和清晰度。这种色彩鲜明的强调是为了对比早期那些过度使用沥青的英国画家,沥青会产生出浑浊而不固定的黑暗区块,而这正是前拉斐尔派所轻视的。

  《Hylas and the Nymphs》

主要影响

借由威廉·莫里斯的关系,前拉斐尔派的概念影响了许多室内设计师和建筑师,利用中世纪的风格做建筑设计,以及其他装饰品的设计。这也直接引导了莫里斯所发动的工艺美术运动,霍尔曼·亨特也参与了这项运动。在1850年后,由于现实主义和科学观点上的着重,亨特和米莱都已经不再直接模仿中世纪艺术。但亨特继续强调心灵在艺术上的重要性,试图利用准确的观察和研究来调和信仰与科学两者,而前往以色列和埃及以圣经故事作为绘画的题材。

前拉斐尔派持续影响许多英国画家直至20世纪。罗塞蒂后来成为了欧洲象征主义的先驱。在英国伯明翰市的伯明翰博物馆和艺术画廊收藏着许多世界知名的前拉斐尔派画作,这些画作也对在当地长大的作家J.R.R.托尔金产生极大的影响。20世纪时画家的观点大量改变,由于摄影技术的发达,艺术的目的逐渐远离了重现实际的状态。因为前拉斐尔派主要专注于将事物描绘的如同摄影般逼真,尽管他们也特殊的专注于详细描绘表面图案上,他们的作品仍被许多批评家所贬低。不过自从1960年代以来,前拉斐尔派的作品开始重新受到重视,比如1984年伦敦泰特美术馆的展览,确立前拉斐尔派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在2012年9月泰特美术馆又再次的对前拉斐尔派的画作进行展览。

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 前拉斐尔派代表作品 第4张

  《冈妮芙皇后》威廉·莫里斯

画派成员

创始人

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 Halman Hunt,1827-1910)

1827年4月2日生于奇普赛德,亨特十六岁以后才接触油画,一面画肖像画自谋生活,一面开始研究绘画。1845年,他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在那儿遇见了米莱斯和罗塞蒂,于是他们合作开创了前拉斐尔派兄弟团,决心重振英国画坛雄风。

在绘画手法上,亨特标榜朴素非技巧的写实主义,主题不受因袭的束缚,以真挚的宗教性和道德性为最主要的选择标准。他自认是拉斐理论的指导者。晚年所著的自传就此成为有关此派的重要文献。他作品的主题以精神和写实主义技法共存,成为象征主义绘画的一个典型。

主要作品有:《良心觉醒》、《牧羊人》、《死亡的图像》、《世界之光》等。

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 前拉斐尔派代表作品 第5张

  威廉·霍尔曼·亨特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Sir 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

米莱斯1829年出生,10岁左右就展现绘画天才,11岁进入皇家美术学院附属美术学校学习。他是前拉斐尔派的三个创始人中年龄最小、才华最高的一位,1852年以《奥菲利亚》一举成名。米莱斯初期作风是基于前拉斐尔派的理念,以忠实的自然描写为基础,后期的佳作大部分为肖像画。米莱斯同前拉斐尔派画家们的作品都有一种共同特色,那就是对爱情与人生象诗歌般的抒情,将枯萎或炽热的情感再度燃烧。其油画《基督在自己父母家中》体现了该派精神,但也引起很大争议。以画风细腻著称。19世纪50年代其艺术进入成熟阶段,作有《释放令》、《盲女》等优秀作品。并作有风景画和人物画。1896年出任皇家艺术科学院院长。

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 前拉斐尔派代表作品 第6张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

罗塞蒂1828年出生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意大利裔的罗塞蒂家族。他个性强烈,无视当时的传统,成为十九世纪最有个性的画家兼诗人。由于年轻时没有把绘画技术完全学好,他的绘画有美中不足的缺陷。他讨厌风景画, 尤其讨厌象米雷那样详细描绘细节。他的作品中水彩占了绝大部分,从1850年以后,水彩更成为他唯一的画材。晚年他作品的品质不固定,一来健康已受损,二来是雇请助手帮忙的关系。但代表他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已清楚的传达了十九世纪英国绘画最为深刻的不灭印象。他以女性为题材,作品弥漫着忧郁而伤感气氛,他不着力细节的描绘,但却注重表现女性的颈项美,罗塞蒂笔下的女性都有修长圆蕴的脖颈,使人过目不忘。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

其他成员

弗雷德里克·乔治·史蒂芬(Frederic George Stephens),评论家

詹姆士·柯林(James Collinson),画家

托马斯·伍尔纳(Thomas Woolner),雕刻家、诗人

代表作品

《觉醒的良心》是威廉·霍尔曼·亨特的作品,显示了前拉斐尔派的特点。

《圣母领报》是罗塞蒂的作品,不拘成法、单纯而又奇特,于宗教情绪中揉入了对性爱的迷恋,体现出他艺术的基本特色。

《冈妮芙皇后》是威廉·莫里斯的作品,从极富浪漫气息的装饰性色彩中可以看出,画家虽未完全脱离古典画风的影响,但已有了浓郁的浪漫特点。

《奥菲丽娅》是约翰·艾佛雷特·米莱的成名作。

前拉斐尔派的代表作还有亨特的《世界之光》、《被雇的牧人》、《信徒避难》《罗马妇女》;罗赛蒂的《终于见面》《白昼之夜》、《圣母领报》;密莱斯的《盲女》、《基督家庭》、《释放出狱》等。

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 前拉斐尔派代表作品 第7张

  《奥菲丽娅》

相关人物

查尔斯·奥尔斯顿·柯林斯(Charles Allston Collins),画家

福特·马多克斯·布朗(Ford Madox Brown),画家、设计师

爱德华·伯纳-琼斯(Edward Burne-Jones),画家、设计师

汤玛斯·库伯·高奇(Thomas Cooper Gotch),画家

亚瑟·休斯(Arthur Hughes),画家、插图画家

珍·莫里斯(Jane Morris),模特

梅·莫里斯(May Morris),刺绣师、设计师

克莉斯缇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setti),诗人

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评论家

伊丽莎白·西德尔(Elizabeth Siddal),画家、诗人、模特

阿尔吉侬·斯文本恩(Algernon Swinburne),诗人

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画家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设计师、作家

评价

前拉斐尔派后期的唯美主义很多人都认为俗。英国唯美主义的绘画,在追求为艺术而艺术,他们以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为先驱,将艺术道德标准分离出来,强调美就是最好的,他们不重视内容,只诉诸感觉形式。唯美主义包括古希腊雕刻的情趣,十九世纪初从雅典运来的巴特农神坛上的古希腊美女雕刻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英国人第一次接触到古希腊古典大师的作品,这给十九世纪末英国艺术家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女性理想美和肉体表现方法。

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 前拉斐尔派代表作品 第8张

  前拉斐尔派作品

画作收藏

英国的泰特美术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曼彻斯特艺术画廊等地都收藏了大量的前拉斐尔派画作,而在英国以外,美国的德拉威艺术博物馆也有许多收藏。许多地点的国家名胜古迹信托也都收藏了前拉斐尔派作品。

安德鲁·洛伊·韦伯是前拉斐尔派的狂热收藏家,至今已经收藏了300件该画派的作品,他还在2003年由皇家艺术学院展出了他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