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苏联红军战斗力 苏联红军有多猛

苏联红军战斗力 苏联红军有多猛

来源:史文斋    阅读: 2.8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苏联红军一般指苏联工农红军,外文名俄语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1946年后改称苏联武装力量,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

简介

苏联红军(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是由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伏龙芝等人缔造的,全称为苏联工农红军,是1917年至1945年间苏联陆基和航空武装力量的统称,苏联海军当时称苏联红海军(Red Navy),1946年后与红海军合并统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武装力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人数达最高峰,有超过1100万人。打败纳粹德国后人数减至约500万人,而到冷战末期时只有400万人。二战前还没有国土防空军和战略火箭军。

1917年11月7日,涅瓦河上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揭开了现代历史上新的一页。但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却没有一支成建制的革命武装,参加武装起义的多是武装起来的工人、农民和沙俄旧军队中觉醒的革命士兵,他们训练水平不一,使用的武器五花八门,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而走到了一起。国内战争结束后,工农红军于1924~1925年期间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军事改革,逐步建立起一支正规化的无产阶级军队。

苏联红军战斗力 苏联红军有多猛

  苏联红军

历史沿革

苏俄内战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被推翻的剥削阶级在国际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组织白卫军,发动反革命叛乱,妄图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号召人民和赤卫队捍卫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然而,严峻的形势表明,仅靠十月武装起义时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赤卫队以及由革命士兵和水兵组成的部队,保卫新生的国家政权是极其困难的。列宁指出,为了保卫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必须拥有一支严格按照无产阶级原则建立起来的人数众多的正规军。根据列宁的建议,1918年1月28日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建立工农红军的法令。红军最高领导机关是列宁领导的人民委员会,直接指挥机关是军事人民委员部。起初,红军以赤卫队为骨干,按照自愿的原则,动员劳动者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组织性的先进分子参加红军。2月23日,苏俄劳动人民为抗击德国军队入侵,踊跃参加红军,经英勇战斗,阻止了德军的进攻。这一天后来被定为红军的建军节。

1918年4月底,红军扩充到19.6万人。随着内战规模不断扩大,志愿兵役制已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5月29日,根据苏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国家改行义务兵役制,地方成立兵役委员会,普及军事训练,组建军事院校,培养军事干部,废除指挥人员选举制,实行委任制。7月实行政治委员制,由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委员共同负责管理所属部队的军政事务。10月底,红军扩大到80万人,开始编成集团军级和方面军级军团。至1919年秋,共组建7个方面军,每个方面军辖2~5个集团军。同年底,红军总兵力增至300万人。至1920年秋,共组建88个步兵师、29个骑兵师、61个空军支队及一些炮兵和装甲兵部队,总兵力五百余万。整个内战时期,红军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战,粉碎A.V.高尔察克、NN.尤登尼奇、A.I.邓尼金、P.N.弗兰格尔的白卫军和波兰军队,将英、法、美、日武装干涉者驱逐出境,平息了喀琅施塔得叛乱、安东诺夫叛乱、马赫诺叛乱和巴斯马奇叛乱,捍卫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波苏战争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与战败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由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波兰的边界在凡尔赛条约中并未加以详细说明,而此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由于内战限于混乱之中,波兰的国家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认为这是波兰向东拓展疆土的有利时机,计划通过联合中东欧其余国家建立一个波兰化的联盟(Międzymorze,字面意思是“海之间”,按毕氏的计划是指从波罗的海至黑海),作为对付德国和俄国帝国主义再度出现这一潜在威胁的防波堤。同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则认为红军可以经由波兰支援德国共产党,并在欧洲其他地方制造革命。

1919年,波兰军队控制了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在波乌战争中取得胜利,在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都提出要求的版图上建立一个乌克兰国家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尝试未能成功。同时,布尔什维克在内战中取得优势,并向西进攻有争议的领土。1919年末,形成了一条清楚的阵线。边境小型冲突逐步升级,1920年4月,毕苏斯基的向东攻入乌克兰,开始了公开的战争。几乎同时,苏俄军队已经开始反攻,最初的反攻非常成功,苏军进至波兰首都华沙附近。这时,西方国家担心苏军抵达德国边境,对波苏战争的兴趣增加。在仲夏,华沙看来即将陷落,但在8月中旬局势再次倒转,波兰军队在华沙战役中取得了意外的、决定性的胜利。向东前进的波军节节胜利,苏俄提出求和,1920年10月,双方停火。1921年3月18日签订了正式的和平条约——《里加条约》,划分了波兰和苏俄之间有争议的边界。这次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苏边界。

和平建军

内战结束后,国家转入和平建设时期。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红军大批复员。1924~1925年,以伏龙芝为首的特别委员会组织实施军事改革。通过改革,苏联采用了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保留并建立了一支50余万人的精干红军。同时,组织编制发生根本变化,组织形式取得统一;建立严格的兵员补充制度,每年秋季征集义务兵;各级指挥人员进一步更新,工农出身的指挥干部占2/3以上,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约占其半数;实行一长制,增强指挥人员的责任感;健全部队训练制度,贯彻执行新的条令和教令,调整政治教育体制;加强政治机关,提高党的政治工作效率;改进技术装备,提高部队的火力和突击力;军事干部的培养由内战时期的短训制改为学制3~4年的院校训练体制。这次军事改革使红军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比重增加到26%,军队中党的各级组织进一步完善。1925年12月,苏共第14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联共(布)章程首次增加了“关于红军中的党组织”一章。以后在苏共的党章中一直保留了有关军队党组织的章节。这对加强苏共对红军的领导,提高红军的战斗力起了重要作用。

1934~1938年,由于战争威胁日趋严重,苏联武装力量由混合体制向基干体制过渡。红军开始有计划地扩充,至1937年增至近百万人。同年5月10日,根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决议,重新实行政委制(至1940年8月)。1935年9月和1940年5月,先后实行军衔制和将官军衔制,提高了军事干部的威望。但是,在1937~1938年的“清洗”中,红军大批高中级干部被错杀,严重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红军的武器装备不断改善,各兵种的机械化和摩托化程度逐步提高。1930~1939年间,火炮和迫击炮增加6倍,反坦克火炮和坦克炮增加69倍,坦克增加1.5倍,飞机增加5.5倍。1940~1941年上半年,红军的武器装备发展更为显著。军工生产1940年比1939年增加30%以上,成批生产了先进的重型、中型坦克,制造了新型作战飞机和火箭炮。随着技术装备的发展,组织体制发生变化,步兵师装备了坦克,配备了师属炮兵、反坦克炮兵、高射炮兵,火力显著增强,并开始组建坦克师和机械化师。1941年计划组建20个机械化军。空降兵旅扩编为军。空军于1940年实行师的编制。红军员额进一步扩大,至1941年6月,陆军共303个师(其中1/4正在组建),红军总人数已达470余万。随着部队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和组织机构的日臻完善,30年代前半期,红军创立了大纵深作战理论。1940年,红军在军事学术研究、总结诺门坎事件、张鼓峰事件、苏芬战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作战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颁发了步兵、坦克兵等战斗条令。然而,苏德战争爆发前,红军在新技术装备基础上的改编工作尚未完成;实行新编制的大多数兵团武器装备没有配齐;许多指挥员缺乏现代化战争的经验。

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由于战前苏联对战争危机估计不足,没有充分做好迎战准备,对双方力量对比估计失当,以及战略指导失误等原因,战争初期红军未能阻止德军的进攻。至7月8日,红军89个步兵师、20个坦克师被歼。至11月,德军深入苏联腹地850~1200公里,红军损失约700万人,其中被俘300余万人。为抗击侵略,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动员全国军民奋起进行卫国战争。至1941年7月1日,共有530万人应征参加红军。至11月,红军共有291个师又94个旅开赴前线。至1941年底,红军新组建400多个师。苏共中央动员共产党员参军参战,至1941年12月下旬,约有110多万党员参加红军。联共(布)中央、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各边疆区委、州委和其他党的领导机关的许多成员,在红军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了应付日益复杂的局势,加强部队的组织领导,红军又一次恢复政委制。为提高各级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解决指挥干部严重缺编问题,加强了战时指挥干部的训练工作。军事院校通过扩大招收学员名额,缩短学制,提高培训能力。方面军和集团军举办速成训练班,培训大量初级军官。同时,还大批提拔作战有功的士兵充实基层干部队伍。由于采取上述紧急措施,红军的作战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到1941年底,红军终于把德军阻止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接近地,并为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在莫斯科会战的第二、第三阶段,红军消灭德军50余万人,使法西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遭到失败,希特勒的“闪击战”计划彻底破产。1942年夏季,德军在苏德战场南翼发动进攻,企图夺取高加索石油产地和顿河、库班河一带产粮区。为阻止德军进攻,红军继续扩充力量,至1942年夏总兵力达1000余万人(其中作战部队550余万)。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红军给德军以沉重打击,夺取战略主动权。这一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随着战时国防工业的迅速发展,1943年红军在军事技术装备方面取得了对德军的优势。至1943年6月,红军作战部队已拥有火炮和迫击炮10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万余辆,作战飞机1万余架。同年底,红军已有5个坦克集团军、24个坦克军和13个机械化军。航空兵师、军和空军集团军也进一步扩编。在1943年夏秋战局中,德军统帅部企图夺取库尔斯克突出部,以扭转不利态势,但红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给德军以歼灭性打击,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1944年,红军在列宁格勒、克里木、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极地区连续发动一系列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把德军赶出苏联国土。

红军越战越强,至1945年初拥有作战部队等94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4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5万余辆、作战飞机2.2万余架。这支英雄的军队不给德军以喘息时间,在解放本国领土之后又不停顿地发起一系列战略性进攻战役,帮助东欧和东南欧各国人民从德国法西斯的占领下解放出来。1945年4月,红军发起柏林战役,歼灭德军近百万人,彻底捣毁希特勒老巢。苏德战争结束后,红军挥师东向,于同年8月9日对日作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和外蒙古(今蒙古国)军队协同下,粉碎日本关东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共产党向红军输送160余万党员。他们在红军中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使红军经受了严峻的战争考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红军700多万官兵荣获勋章和奖章,1.1万余人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战后,红军大批复员。从1946年起,苏联红军正式改称苏联武装力量。

规模

 陆军

苏联武装部队中,最大的部分是陆军,就数量而言,苏联地面部队拥有超过53000辆主战坦克;60000辆装甲运兵车/战斗步兵车;48000门火炮、迫击炮及多管火箭炮;至少超过4600具防空导弹发射器(不包括数以千计的步兵肩射导弹);7000门高射炮;1600具地对地炮兵火箭发射器;4500架直升机;以及总数超过180万的兵员,规模相当惊人。共编成约184个师,居于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约有50个坦克师、134个摩托化步兵师及7个空降师,全部地面部队编为16个军区,及驻在国外的4个集团军。

苏联的方面军航空队,主要任务是为陆军提供直接支援,在空军师配属各单位。一个标准的苏联机械化步兵师,共有270辆战车,680辆战斗步兵车/装甲运兵车,215门火炮及13500名士兵,而一个装甲师的标准编制内则有330辆战车,255辆战斗步兵车/装甲运兵车,165门火炮及11000名士兵,大约等同于一个装甲师及机械化步兵师的结合。他们接收的是最新的苏制装备。

空军

苏联空军是苏联空中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军的一支进攻性打击力量,它主要执行前线制空,对敌攻击等攻击性任务,装备有战斗机、战斗轰炸机、攻击机、战略轰炸机和一些侦察、电子战等特种飞机。

其典型作战方式是使用Tu-160、Tu-22等远程战略轰炸机,在Su-27、MiG-29等空优战斗机的护航下,对敌深进行大规模轰炸,另外,由预警机引导MiG-29、MiG-23等制空战斗机组成“高低”搭配战斗机群,掩护Su-24,MiG-27一类的战斗轰炸机对敌进行攻击。因此苏联空军是一支以争夺前线制空权为主,针对敌深目标的空中打击力量,其作战思想主要是在苏联本土之外作战,苏联空军装备有近万架各型飞机,全部由苏联航空工业部门提供。

苏联航空工业拥有极高的科技水平,规模居世界第二,在军用机研制方面是仅有的能与美国抗衡的重要力量,其生产的米格、苏霍伊、图波列夫等各型军用机,不但大量服役于苏联军队,还是全球几十个国家空中力量的主要装备,苏联的战略轰炸部队和美国空军的SAC性质相同,是最高统帅部直辖的空军,作战机约有700~1000架左右,总兵力达10万人,由第二十四航空军、第四航空军、第四十六航空军、第三十六航空军、第三十航空军五个航空军组成,除了装备有中、远程轰炸机之外,还有Su-24“剑术师”式战斗轰炸机,可高空拦截、攻击和贴地支援,并有MiG-29、MiG-31、Su-27等先进战机作为基地防空用机。其他的侦察机、ECM机、加油机等固定装备,使航空军可独立战。苏联航空军的战略轰炸机多用具有长程攻击性能的ASM远程巡航导弹取代炸弹。

苏联空军的科技含量与水平与美国不相上下,甚至某些方面超过美国。

海军

苏联海军(俄语: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й флот СССР)由潜艇、水面舰艇、航空兵、海岸火箭炮兵和海军陆战队5个兵种组成,总兵力为47万7千人,其潜艇部队共有各型潜艇360艘左右,其中弹道导弹潜艇76艘,合计载弹973枚(包括弹道导弹核潜艇62艘,载弹928枚;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14艘,载弹45枚),“台风”级是其最大最新者,载弹20枚;巡航导弹潜艇67艘(包括核动力51艘,常规动力16艘);攻击潜艇200艘(包括核动力76艘,常规动力124艘),“A”级(阿尔法)核动力攻击潜艇是世界上速度最快(41节),M级潜艇是世界上下潜最深的潜艇(1027米);其他用途的潜艇25艘。

战略火箭军

苏联在1959年设立的战略火箭军(Strategic Rocket Forces, SRF)构成了苏联战略武力基干;它握有全部的长程(射程超过1000公里)陆基飞弹,以及总数一万枚战略性弹头中的六千枚,一旦核子冲突发生时,它负有4大攻击目标:

1.敌人核子武力:包括地下建物、导弹发射场、机场、海军基地、武器储存场、与核战指挥管制设施。

2.敌人战斗力量:包括各军种、港口和交通运输网。

3.敌人的民间与军事工业。

4.敌人的城市

1980~1988年间,苏联全速致力于洲际弹道飞弹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战略火箭军在历经30年的改进后,已成为一支具有对全球发动核子攻击的超级精良部队,以SS-18重型洲际弹道飞弹为主力,光是SS-18ICBM就可毁损全美65%~80%的洲际弹道飞弹发射中心,并保有1000枚未用弹头。

苏联海军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战略飞弹潜艇武力,以新锐的三角洲级和台风级构成主力,它们都配备了可自苏联本土港口或沿岸地带,投射至北美地区的潜射弹道飞弹,以太平洋与北方舰队为基地的弹道飞弹潜艇上,配备了3000枚以上的核子弹头,这些潜艇中的一部分,将可在核战之后仍存活下来,进行反击,苏联长程轰炸能力的发展,始终落后于战略火箭军和海军战略武力之后,在Tu-95H型和黑杰克式轰炸机的服役,显示苏联对洲际轰炸武力兴趣颇高,建立三足鼎立(陆基、海上和空中)式的战略力量,苏联向以不间断的飞行训练,与模拟攻击来保持航空战力,战略空军除有可于北美区域以外投射的长程巡航飞弹,直接攻击北美区域之外,其所拥有的轰炸机机群,也能穿透加拿大和美国的空域施展威力,黑杰克式更能灵活搭配挂载各种飞弹与炸弹以同时进行“远攻”和“穿透”两类型的攻击。

天军

自从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上天后,美苏太空竞赛的序幕就已揭开,苏联于50年代末就开始了研制和发展反弹道飞弹技术,从1964年起,它的“橡皮套鞋”反弹道导弹及其与之配套的包括导弹雷达和空间追踪雷达网等预警跟踪系统就开始进入服役,因此到70年代,苏联是世界上仅有的拥有可供实战的反弹道导弹系统的国家,最初在首都莫斯科周围部署的4个导弹基地8个发射场部署了64枚ABM-1反弹道导弹,从1981年起,这些导弹被经过改进的ABM-1所代替,这些导弹射程在320公里以上,装有当量为百万吨的核弹头,利用在大气层外进行核爆,将来袭导弹及所施放的假目标全部摧毁,这些反弹道导弹还具有在发射后两小时内再次发射能力,另外,苏联还研制和生产SF-4和SF-8两种性能更加优异的超音速截击导弹,除此之外,苏联还装备了SA-10和SA-X-12新型地对空飞弹,射程都在100公里以上。

与此同时,苏联着手研究反卫星技术,己具备了可供实战用的反卫星武器,并进一步开展有关“天战”技术的研究,苏联的反卫星系统始于1967年,先后进行了20多次反卫星试验,这些试验基本上都有采用在发现并跟踪目标后发射截击卫星,使其机动变轨,瞬间接近目标,以发射钢珠、火箭等杀伤武器,或者以自爆成碎片的方式,来达到摧毁目标的目的,1968年10月19日,苏联在Truratam航天基地发射了宇宙248号卫星,接着又先后发射了宇宙249和252号截击卫星,这两颗截击卫星在分别绕地球运行23周后,都曾在500公里高空的轨道上迅速接近同步轨道上飞行的宇宙248号靶星自爆成功,在1976年2月,苏联开始了它的反卫星实战试验,1976年6月,苏联发射了宇宙918号截击卫星,在低轨道绕地球数圈后,它突然紧急上升,成功摧毁了远在2103公里的高度,近在990公里的准同步轨道上飞行的宇宙909号靶星,接着1977年苏联用SS-5运载火箭一次发射4颗截击卫星对几天前发射的3颗靶星进行拦截又一次成功。

“国际防务评论”杂志说:“莫斯科一直在研制星球大战”太空武器,正在研制的有:粒子光束武器、质子光束武器、大功率近红外缐光束、一种等离子光束发生器、大功率雷达,据认为这种雷达将与粒子光束武器一起,在一种弹道飞弹防御系统中使用、空间激光,首批试验工作原来预计90年代进行,能源从普通炸弹中获得、新的反弹道导弹SH-04和SH-08,1980年已开始试验,苏联在之后几年中,一直在研制进攻性的太空武器,也一直在改进反导系统的能力,很快苏联也开始研究太空战争中军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在太空部署武装力量的具体方案。苏联ABM-X-3飞弹防御系统。

三军

苏联武装部队中,最大的部分是地面部队,共计48000门火炮、迫击炮及多管火箭;4600具防空飞弹发射器(不包括数以千计的步兵肩射防空飞弹);7000门防空炮;1600具地对地炮兵火箭发射器;4500架直升机;以及总数超过180万的人员,这就是苏联的方面军航空队(FA);主要任务是为陆军提供密接支援,以空军师配属各单位,苏联地面部队分布大约如下:在远东约52个师、在南俄28个师、在中俄16个师、在欧俄65个师、在东欧30个师,苏联的战备程度分为三级,即人员装备足额的战备师、人员75%,装备足额的预备师、人员25%,装备50%的后备师,215门火炮及13500位士兵,165门火炮及11000位士兵,大约等于一个装甲师及机械化步兵师的结合,并接收最新的俄制装备。

苏联空军是苏联空中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军的一支主进攻性打击力量,其典型作战方式是使用Tu-160、Tu-22等长程战略轰炸机,MiG-27一类的战斗轰炸机对敌进行空对地攻击,因此苏联空军是一支以争夺前缐制空权为主,苏联空军装备近万架各型飞机,全部由苏联航空工业部门提供,苏联航空工业拥有极高的科技水平,其规模居世界第二,由第二十四航空军、第四航空军、第四十六航空军、第三十六航空军、第三十航空军等五个航空军组成,除了装备有长、中程轰炸机之外,还有Su-24剑师式攻击机,使航空军可独立战斗,苏联航空军的战略轰炸多用具有长程攻击性能的ASM取代炸弹。

苏联除了拥有庞大的空军外,还组建有专门负责本土防空任务的国土防空军,与空军相比,除了航空兵外,国土防空军还编制有防空飞弹和雷达部队,防空军航空兵部队主要装备战斗机和截击机,负责战略空防的飞机一直维持在2250架左右,以及其他辅助飞机。轰炸机、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等进攻型机种主要用于装备空军,即苏联空军完全是一支进攻型力量,并非用于防御,相对于更具侵略性的空军而言,国土防空军主要用于本土防空任务,其部队从不驻扎国外基地,航空兵装备的作战飞机也绝少对外出口,由于防空军担负着捍卫国家领空和战略要地的重责大任,所以在国防经费的分配以及技术装备的采购上享有一定的优先权,苏联把战斗机分为防空截击机(Tu-28/128、Su-15/21、MiG-25/31)、前缐战斗机(MiG-21、MiG-23、MiG-29)、攻击机(Su-25)、战斗轰炸机(Su-17、MiG-27)和前线轰炸机(Su-24)等5种,像Su-15/21和Tu-28/128在空军或海军航空兵是无缘得以一见的,MiG-21和MiG-23这样的前线战斗机则同时装备空军和防空军,但防空部队装备的为专门型号,MiG-31可说是最后一种专为防空军研制的防空截击机。

苏联海军由潜艇、水面舰艇、航空兵、海岸火箭炮兵和陆战队5个兵种组成,总兵力为47万7千人,其潜艇部队共有各型潜艇360艘左右,其中弹道飞弹潜艇76艘,合计载弹973枚(包括核动力弹道飞弹潜艇62艘,载弹928枚;常规动力弹道飞弹潜艇14艘,载弹45枚),“台风”级是其最大最新者,载弹20枚;巡航飞弹潜艇67艘(包括核动力51艘,常规动力16艘);攻击潜艇200艘(包括核动力76艘,常规动力124艘),“A”级(阿尔法)核子攻击潜艇是世界上速度最快(41节),下潜最深(900米)的潜艇;其他用途的潜艇25艘。海军航空兵设有海军航空兵司令部和舰队航空兵司令部,前者直属海军总司令领导,后者在行政和业务上受海军航空兵司令部领导,在作战上受所在舰队司令领导,舰队航空兵下辖数个航空兵师和独立航空兵团、大队、团以下有大队、中队,海军航空兵共有作战飞机约1369架,直升机435架,其中轰炸机390架,战斗轰炸机195架,反潜机514架,海上侦察和电子战飞机205架,反水雷直升机15架,空中加油机70架,运输和训练机415架。海岸火箭炮兵共13000人,编为1个岸炮兵师,主要装备“SM-4-1”130毫米火炮和约100座“萼片”式岸防反舰飞弹发射架。海军陆战队共18000人,编为1个陆战师,3个独立陆战旅,4个舰艇特种作战旅,61个独立支援分队。

誓词

苏联武装力量军人誓词

作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公民加入苏联武装力量。我在此宣誓:

做一名正直、勇敢、遵守纪律和高度警惕的战士。

严守军事和国家机密,

遵守苏联宪法和法律。

坚决执行军队规章制度,

并服从上级首长命令。

我保证认真研习军事,

并全力保护军民资产,

誓死忠于苏维埃祖国、人民和政府。

作为一名苏联武装力量军人,

我时刻准备着保卫我的祖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我将英勇、机智、忠诚和光荣地保卫我们的祖国,

不惜一切地捍卫其荣誉并消灭敌人。

若违背以上庄重的誓言,

我甘受苏维埃法律严惩、

与劳动人民痛恨和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