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到底可不可行?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到底可不可行?

来源:史文斋    阅读: 2.3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到底可不可行?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个人认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很有胆略,很有想像力。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因长期镇守汉中,对曹魏在西北的情况很熟悉,于是向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谋。

裴松之在其补注的《三国志·蜀书》''魏略''中是这么说的——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到底可不可行?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被争执一千多年,到底可不可行?

咱们先来分析下魏延的这段奇谋之语。

魏延之所以敢提这样一个大胆的奇袭计划,最重要的一点是抓住了曹魏在长安(西安)用将上的一个破绽。长安守将夏侯楙究竟是夏侯渊还是夏侯惇的儿子,史书上说的不太清楚,但是曹操女婿这一点是清晰明了的。

魏延说夏侯楙怯而无谋,是有根据的。曹丕在位时,因深知长安的战略地位,所以坚守此战略要地的一直是曹真。但曹睿掌权后,任人唯亲,因曹真生病,便让夏侯楙接任了长安守将的重任。

曹睿这么安排,不是因为夏侯楙有能力,而是纯粹卖人情。夏侯楙这家伙很花,跟自己媳妇也就是曹操女儿的关系很差。剑拔弩张时,曹操女儿甚至想找机会弄死自己老公。所以说,夏侯楙赴任长安,根本不是为了报效曹魏,而是在曹睿的帮助下躲老婆。

夏侯楙这么一个德性,在魏延看来,此人自然是草包加软蛋。

因此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被争执一千多年,到底可不可行?

再说奇袭的具体计划。当时的子午谷,栈道已毁,运送粮草的车辆肯定是过不去的,但人还是勉强能过的。这一点在魏延看来同样是机会,冒险出奇兵,曹魏极可能想不到。

因为此时的子午谷只能过人,不能走车,所以魏延提出,带五千精兵,备基本口粮,奋力穿过子午谷,不出十日打到长安。

面对夏侯楙这样的草包加软蛋,魏延是极其自信的,不过凭他蜀汉中期第一猛将的威名,他有这样的自信也不能算自大。

除了主观上藐视守城主将,客观上魏延也是有一定把握的。此时守卫长安的曹魏兵马有多少呢?不出七万。七万人守长安这样的巨型城市,根本守不过来,再加上主将必溃逃,因此魏延认为在长安城下找到攻城突破口,进而拿下长安是有很大可能的。

在魏延的计划中,拿下长安城后,他将第一时间控制城中的军粮。如果这时候诸葛亮能率大军赶来汇合的话,蜀汉将迎来有长安城、有重兵、有军粮的大好局面。

纵观整个西北,达成这种大好局面后,蜀汉若能把人心正浮动的西北军阀联合好,再快速进占潼关,那整个西北将落入蜀汉手中。

如此站稳脚跟后,再与孙吴联合,两面夹击曹魏,大局几乎可定。

即便不能迅速灭掉曹魏,以整个西北为依托,蜀汉的实力也将大增,跟曹魏硬拼也不再会是蜀汉弱,曹魏强。

这一点也是有事实依据的。当时整个西北人口比蜀汉总人口还要多,若拿下西北,蜀汉的人口将达到两百万以上,而曹魏失去西北,人口将减少到三百五十万。如果加上孙吴,在人口总数上,蜀汉、孙吴两家将首次超过曹魏。

所以说,魏延的奇袭不是一个简单的战术,而是一个效率极高的战略。

固然,实施这一计划,有子午谷遇险,遭曹魏发现截杀,长安城久攻不下,曹魏援军及时赶到等诸多风险。但奇袭向来是搏命背水一战,而这样的战法正好适合魏延这样的猛将。

再者,魏延这一计划也谈不上孤注一掷,因为他赌上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几千精兵,而不是蜀汉北伐的全部精锐。况且,与诸葛亮会师,他也是设置了前提的,那就是拿下长安,控制住曹魏军粮。

总而言之,虽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是必赢之计,但就可行性,其实是值得一试的,尤其蜀汉在长期输出硬实力这一点处在劣势的情况下。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被争执一千多年,到底可不可行?

那诸葛亮为何断然否决了魏延的计划呢?

《三国志》以及《三国演义》都说这是因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敢冒险。

但深入地看,这说法似乎有些说不通。诸葛亮固然谨慎,但并不是没有决策魄力之人,面对这么大的一个诱惑,这么小的一个代价,他怎么就不假思索地否决了呢?

个人观点,诸葛亮拒绝,不是因为谨慎,而是因为他有固守的战略。

首次北伐,摆在诸葛亮面前的选择有三个:图谋西北、图谋上庸、图谋长安。

其实提出《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已有了既定的战略,到了眼下,那就是图谋西北——出祁山,进陇右,稳扎稳打,择机进取关中,进而整合西北势力资源,夯实蜀汉硬实力,最后出潼关,与曹魏一决雌雄。

魏延在提出子午谷奇谋的时候是自信的,诸葛亮何尝不是如此。

魏延抓住了长安守将这一破绽,而诸葛亮更看重的则是曹魏在西北的整体问题。在诸葛亮看来,曹魏在西北政策上的偏差,造成了西北各势力人心浮动,比起长安城下的一人破绽,整个西北的众人可揽才是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

这是稍纵即逝、更不容有失的机会,比千载难逢更千载难逢。

因此诸葛亮要的是在曹魏意识到问题,调整政策前,稳健地拿下西北,直至终赢。

说诸葛亮不待见魏延而否决,这种说法也缺乏强有力的事实依据,这事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但因为成见放弃定江山的机会,诸葛亮应该没那么狭隘。

总而言之,拒绝魏延,最核心的因素是诸葛亮要实现早已认定的宏大蓝图、春秋大梦。

在诸葛亮看来,魏延走的或许是一步好棋,但他自己走的更好,更大,也更稳。

如果说这是一种艰难选择的话,那也是好棋太多,他只能走自己早已认定的。

但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你觉得稳赢的正面是大概率,但砸向你的恰恰是小概率的反面;同样的,你觉得不赌即赢,结果往往是不赌即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