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历史上的福建出现过哪些名医?他们有哪些成就?

历史上的福建出现过哪些名医?他们有哪些成就?

来源:史文斋    阅读: 1.2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历史上的福建出了不少名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杨士瀛、苏颂、宋慈和陈修园,近称福建四大名医。他们在福建医学史上,乃至祖国医学发展史上,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其中,后三者专科成就突出,历史地位出众,声名远播,有关他们的专项研究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董奉 220年—280年 东汉 福州市长乐区

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源于此。

历史上的福建出现过哪些名医?他们有哪些成就?

苏颂 1020年-1101年 北宋 福建厦门市同安区

苏颂不仅是位名医,同时对经史九流、百家之说,及算法、地志、山经、等学无所不通。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领导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被称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政治上官至宰相。他编撰的《图经本草》在药物学上有重大价值,不仅对药性配方提供了依据,而且对历代本草的纠谬订讹作出了新贡献,特别是使过去无法辨认的药物可以确认无误,同时在矿物学与冶金技术方面也有一定贡献。

宋慈 1186年-1249年 北宋 福建南平

宋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曾任广东、湖南等地提点刑狱官,办案著重实地检验。公元一二四七年著有《洗冤集录》五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广传国内外,对于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宋慈在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为官清廉,生活朴实,一生无其他嗜好,惟爱收藏异书名帖,喜金石刻。晚年更加谦虚谨慎,爱惜人才,虽是后生晚辈,凡有一技之长,皆提拔引荐。他年老有病在身,一切公务,犹亲自审察,一丝不苟,慎之又慎。

历史上的福建出现过哪些名医?他们有哪些成就? 第2张

杨士瀛 南宋 福建福州

杨士瀛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习医,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及历代医学名著研究颇深,在脉学、伤寒、儿科及内科杂病方面有一定成就。杨氏不仅知识全面,医术高明,而且在医学理论的探讨创新上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感冒”、“梅核气”等病名最早见于《仁斋直指方》中,并且有相应的治法方药;又如其临证重视气血,提出“气为血之帅”、“调气为上,调血次之”等观点被历代医家所引用;他本人被多次载入不同时代的各种版本中医名医传记中,其学术理论,处方用药也常常被提及,比如在《医学入门》中,李梴将杨氏列为“德医”,并大量引用杨氏著作。

熊宗立 1409--1482年 明朝 福建建阳

明代是我国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有“图书之府”美誉的建阳县出版的图书,被称为“建本图书”,而兴发于宋元之时的熊氏家族的刻书业在建阳图书刻印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现存有关文献记载,熊氏从明正统丁巳(1437年)至成化甲午(1474年),从事医学研究37年,编著、点校的中医著作至少24种,其中校勘整理医书11种,注释及增补医书7种,自撰医书6种,合计182卷,内容涉及《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的释疑解惑之作及脉学、药性、妇儿科临证医学著作;采用多种形式编注印行,如类证、俗解、注释、附遗、补遗等,是福建历史上自编自刻医书最多的人。

陈修园 1753~1823 清朝 福建福州长乐区

陈修园中国清代医学家,就读于福州鳌峰书院。苦攻经史之余,还钻研医学,专心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颇有心得。见原书文辞深奥,遂加以浅注,或编成歌诀,著《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传世。在北京,碰到一个叫伊去林的人患中风证(相当高血压后脑溢血),半身不遂,昏迷不醒,十多天未进食,京城的名医都没有办法。陈修园诊断后,当即开药给病人灌服,病人不但醒了过来,还逐渐恢复了健康。这件事一举轰动京城,一时找陈修园看病的人盈门塞巷,络绎不绝。

黄仪臣 1702-1781 清朝 福建长汀县

自幼立志学医,医术高明,被誉为“活佛”。扶危济贫,因自号“力扶”。雍正二年(1724),汀州知府李璋之子患疑难杂症,久医无效。经仪臣治疗,药到病除。李特赠“蜚声上国”金匾,从此,更是遐迩闻名,门庭若市。一次,仪臣外出行医,见一骨瘦如柴跛脚老人,病卧路旁,生命垂危。仪臣将其背回家中,精心治理,老人转危为安,这位老人原是民间医生,善制丹膏丸散,见仪臣医德高尚,便将其祖传秘方及制药方法传授给仪臣。老人临别说:“医者以医德为本,若只图索取财物,贻误病情,等于谋财害命。”仪臣听后,深受教益,终身恪守。

薛孙仁清朝 福建龙岩上杭

薛孙仁医术高明,邻村有一妇女,丈夫长期远出经商,她在家耕田,而肚子逐渐大得象谷箕一样。丈夫回家见状,她说是闭经,丈夫疑其有外遇,准备与之离婚。经其诊断,为淤血停积腹中作祟,以“温经汤”三剂服用,服后腹胀症状很快消失有一乡民患四肢冷症,胸腹胀闷,极为难受。曾延医诊治服消导药无效,改服“理中汤”,胀痛得更厉害,请薛诊治,诊断系热邪停留胸腹所致,服用大剂量的“大陷胸汤”,泻水数次,竟霍然而愈。又有一人泻痢便血5年,浑身疲软无力,到处延医不见效,最后请其医治,经诊断系脾阳不振,久病伤及脾阴所致。服用“理中合黄土汤”,除赤石脂、干姜外,重用伏龙肝,只服二剂,病即痊愈。薛治病从不计较诊金厚薄,遇上贫苦病人,还免费送药。外出诊病,不论严寒酷暑、风雨交加,从不推辞。

包育华 清朝 福建龙岩上杭

包育华究心医学,于“诊暇即阅医经,得要处辄自批解而长歌”,尝谓“医必宗《神农本草》、《黄帝内经》、扁鹊《难经》、《仲景全书》,乃能见病知源,更宜参阅历代名医学说,以扩其识”,他既重视学习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又重视学习历代名家学说,贯通古今,博采众家。包一生拯救危难病人甚多。邻乡有一病人患癃闭症,大小便不通,经其施治,投药1剂而大便通,癃闭渐愈。后经辩证施治,用“保元汤”加减,连服二剂,次日肿处破裂,取出淋石一枚,大如枣核。包尝游楚、赣、闽、粤,久客潮州,以善治奇难杂症而远近知名。厦门同知张赓飏、顺昌知县徐洪业,皆请其治重病,称其为“神医”。

陆大钟 1821-1925 清朝 福建屏南县

陆大钟从医80年之久,青壮年时期,不避风雨,不分昼夜,均步行出诊。即使路远有百余华里,也从不乘轿。他的足迹遍及屏南县北区,政和县杨源、镇前,建瓯县东峰、东游,寿宁县平溪,今周宁县礼门等近百个村庄。他住患者家中时,只求粗菜淡饭,对患者护理以及煎药方法均详加指导。对穷苦患者义诊,不收酬礼。1845年他家乡发生瘟疫,陆大钟说服村民隔离患者,边治疗,边预防。他亲自采集清凉解毒青草药熬汤,要村民日服三次,防止疫情扩散。对患者,根据麻疹初热、见疹、收没三阶段及并发症分别选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甘凉养阴汤头,使大多数患者服而病祛。七八天后疫情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