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他为何会为曹操效力?

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他为何会为曹操效力?

来源:史文斋    阅读: 1.9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荀彧被称为有“王佐之才”,他在汉献帝登基那年当了官,后来董卓进京废了汉献帝,荀彧就辞官带领族人避祸去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后来荀彧又再次出山跟了袁绍,但不久又投奔了曹操,此后他为曹操收复北方氏族势力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是为何曹操在见到荀彧时会说:

此吾之子房也!

意思是将荀彧比作了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一提到张良很多人会误以为他对于刘邦最大的贡献是计策,其实是被史书误导了。

张良在刘邦阵营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在之前的文章中船夫说过刘邦的创始团队太草根了,这就导致这支起义队伍发展没多久就遇到了瓶颈。这个时候,张良作为唯一一个出身贵族,且人脉极广的人物就派上了用场。

因此张良对于刘邦最大的帮助,其实是帮助他笼络并团结了士族势力,但这明显是上不了台面的,所以后世只好牵强附会的说他善于计谋,并以此来解释刘邦为何如此看重他。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曹操的创业队伍中。

虽然曹操的老爸曹嵩有钱有地位,但这些都是认大宦官曹腾做父得到的,所以到了曹操这一代虽然想与宦官实力决裂,但不管怎样自己身上的宦官标签已经深入人心了,这就导致当时与宦官势力水果不容的士族势力很不待见曹操,自然也不愿意去投奔他。

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他为何会为曹操效力?

士族势力的缺失极大限制了曹操扩张地盘的速度,以及巩固根据地的效率,正是在这个时候,荀彧不顾士族势力的偏见,毅然决然的投奔了曹操。如果说曹操是宦官之后,那么出身士族的荀彧本人也与宦官有着不小的渊源。

原来荀彧年少时曾娶了中常侍的女儿当妻子,中常侍在汉朝初年是一个经常陪伴在皇帝身边的秘书类职位,我们熟悉的东汉名人东方朔便曾担任过汉武帝的常侍郎。但到了东汉,中常侍成了一个由宦官担任的官职,前面提到的曹操的父亲的干爹曹腾便曾经担任过这个官职。

因为有了这个污点,荀彧在世家大族的圈子中是一个有污点的人,虽说没有因此被排挤出圈子,却注定不会进入世家大族的核心圈里面,说白了就是不会受到重用。

一个是给宦官当了女婿,一个是给宦官当了孙子,不得不承认荀彧与曹操有些同病相怜。

荀彧投奔曹操,并且一见如故与二人的宦官标签有很大关系。这其实也是荀彧背叛袁绍的主要原因,因为作为四世三公的袁绍,最看不上的便是荀彧、曹操这种原本出身士族,却委身于宦官的人。

袁绍的突然去世,给了曹操可乘之机,于是在他统一北方后,世家大族只能投靠了曹操,而荀彧作为最早投靠曹操的氏族之人,自然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正是他帮助曹操权衡利弊,将蛋糕分的大家都满意,这一时期可以看做是荀彧与曹操的一个蜜月期。

但曹操与荀彧作为都有宦官污点的人,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却截然不同。

在荀彧眼中,曹操和自己一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继续维护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的统治就行了,死后自然获得一个匡扶汉室的美名。

但曹操不这么想,作为三国时期第一耿直boy的阿瞒,并不想做这种隔靴搔痒的事情,乱世中能够抵御得住北方匈奴的他更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和氏族势力妥协退让的懦弱帝国。所以在《魏氏春秋》中关于荀彧之死有这样一个说法:

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

很多人对这段故事是曹操暗示荀彧无俸给他了,潜台词就是让荀彧自杀,但实际上这明显是曲解了,因为自始至终曹操都没有逼死荀彧的动机,荀彧也对曹操构成不了威胁,曹操这其实是在用一个典故来告诉荀彧自己的选择。

那这是一个什么典故呢?

说起中国古代典故最多的时期,那一定是春秋战国了,诸子出世,百家争鸣诞生出了众多经典的观点和著作,而这其中恰好有一个与盒子有关的典故,那就是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的典故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所编写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是一个在郑国经商的楚国商人,为售卖的卖珍珠做了一个精美的匣子,郑国人买了他的盒子后却将珍珠换给了他。

后人对这个典故的解读有很多种,较为主流的常用其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韩非子在原文中的解读是说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

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他为何会为曹操效力? 第2张

其实,我们还可以有另一种解读方式,郑国人之所以做出买椟还珠的行为,是因为他和楚国商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在郑国商人眼里精美的盒子最珍贵,珍珠可有可无,而在楚国商人眼里,珍珠才是宝贝,盒子只是陪衬罢了。

在曹操眼里,从上到下完成改革,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才是最值得大好男儿做的事情,至于身后美名其实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荀彧眼里,流芳百世的美名才是最重要的,经世济民只是手段和陪衬罢了。

所以当荀彧看到曹操送来的空盒子,便了解曹操已经做出了选择,接下来阿瞒将会冒着背骂名的风险,也要重新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而如果自己继续陪在曹操身边,他视若珍宝“匡扶汉室”的美名可就要荡然无存了,所以荀彧选择了自杀,以保全自己的美名。

实干兴邦与百世流芳,是一个几千年来一直困扰中国人的艰难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功成名就,身居高位的人,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背负千古骂名,而如果慎言慎行尸位素餐,又很容易置百姓于水火,白白浪费了历史赋予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