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宋朝时期,统治者是如何通过科举来公平选取人才的呢?

宋朝时期,统治者是如何通过科举来公平选取人才的呢?

来源:史文斋    阅读: 2.3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说到宋朝科举,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科举制度一直是历史上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官吏的制度,也是寒窗苦读书生一步登天的道路,所以在古代有无数的人希望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未来。而科举制度关系到选举出来的官吏治理国家,因此非常严格,但还是有投机取巧滥竽充数者。那么在宋代,宋代的统治们是如何通过科举制度来公平公正选取人才的呢?

考试前审,道德善者可试

据《宋史》记载:“凡命士应举,谓之锁厅试。所属先以名闻,得旨而后解”。

首先是考试之前,对于考生的身份检查非常严格,家族中有犯人的、不孝顺、品德不好、口碑不好的人不允许考试,道士和尚还俗了以后也不许考试。对于考生的籍贯有着严格的审查,确保全国同时开考,避免了多籍贯者在多地重考。

宋朝时期,统治者是如何通过科举来公平选取人才的呢?

凡是通过各州长官举荐来的,要先观察言行举止,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面试。通过乡里举荐来考试的每十个人一组,只要有一个人的行为品德不好,这十个人都将丧失考试的资格。当时台阁近臣还可以举荐,被举荐的都是官家子弟,是豪门贵族子弟的捷径,宋太祖也把这种制度禁止了。

为防作弊,糊名考试

自隋朝开始,科举一直都是朝廷选举人才的的重要方式,不过在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中徇私舞弊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被选上的官员,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欠缺,各方面素质也不高。所以到了宋朝,统治者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再次的发生,加强对人才选拔的力度,保持着公平公正的准则,便采取了“糊名考试法”。

宋朝时期,统治者是如何通过科举来公平选取人才的呢? 第2张

所谓的糊名考试法,就是在考试的时候,将所有的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都给糊上,而交卷后,收卷人将卷头密封,或截去卷首,并逐一编成字号,送到誊录所抄成副本。然后由初考官检阅完试卷,并依据考生回答的内容,评定名次,再密封送至复考官处审核。

因此糊名考试法的确立,让主考官在阅卷的时候,不知道是谁的试卷,能够客观的评卷,防止主考官收贿钱财,有效地防止了徇私舞弊情况的发生,做到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

讲武殿,帝亲试

主考官在批阅完考卷,评定出名次以后,就算有能够侥幸作弊成功的漏网之鱼,还有最重要的一关,殿试。从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始,就有了殿试,只是当时并没有把殿试形成一种定制,整个过程并不完善和缜密。

直到宋朝,太祖皇帝赵匡胤为了考察从科举考试中选拔出的人才,便亲临讲武殿,亲自出题来检验他们。至此,殿试成为了一种定制,一直沿袭下来,而宋朝的殿试过程,也被后代君主们沿袭并不断完善。

殿试的过程极其繁琐复杂,当贡院合格举人在面圣时,皇上会指派初考、复考、详打、编排、点校试卷、巡抚等官员,用一天的时间来考察他们的诗、赋、论题,并在一旁监督整个过程。而殿试结束以后,就由皇帝亲自宣布名次,并授予“天子门生”的称号

宋朝时期,统治者是如何通过科举来公平选取人才的呢? 第3张

在宋朝以前,许多学子都会投靠在各个大臣们的门下,私自之间拉帮结派,所以皇帝授予天子门生称号,就是将学子们尽归于自己名下。

经过一系列的审核,和通过一道道复杂的检查,这时金榜题名的考生,往往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保证了封建社会政府每年新增官员的质量,避免了各级官员被各大官阀豪门所垄断,促进了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