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物 > 帝王将相 > 弃笔从戎的辛弃疾,为何会抱憾而终?

弃笔从戎的辛弃疾,为何会抱憾而终?

来源:史文斋    阅读: 9.0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你知道辛弃疾吗?今天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对于辛弃疾的认识,我们总是从“著名词人”这个标签开始,然而对他而言,他人生的意义却是始于从戎的那一刻,而他也继承将门血性,一生的心愿就是能够带兵北伐重整河山,只是人生的多次希冀终归化为一场幻影,最后抱憾而逝。

南归,现实照进梦想

自从变卖家产投身起义军与金军作战开始,辛弃疾便开始了自己浮沉难定的一生,不知如果让他重新选择,这个年仅二十的年轻人,是否还会向义军首领建议归附南宋朝廷呢?毕竟我们知道,那个他以为能够一展抱负之地的南宋,在后来被证实却是不堪托付的。

辛弃疾南归宋后发现,赵宋皇室心思不定,满朝上下偏安一隅的懦弱性子使他有志难酬,即使自己被朝廷委以知州、安抚使等重任,但他更想出征北伐,作为一名热血征战的将士出入战场、痛快杀敌。

弃笔从戎的辛弃疾,为何会抱憾而终?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只能在途经赣江畔时,留下这伤怀之语。朝廷将他四处调任、将他的意志消磨,但他赤子之心如故,清明如昔,不断上书北伐建议和军事论文,然而朝廷依旧是那个朝廷,从不予理会。

希望,总是短暂停留,便又飞走

公元1180年,他终于被朝廷恩准建立“飞虎营”,于是立刻全身心投入操练士兵。辛弃疾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这几千名热血青春的年轻人身上,甚至展望不久就可以再赴沙场将金军斩于马下。

此时辛弃疾年40,距他南归后已过19年,也许他自己也很意外能有此机会,然而仅仅一年后,朝廷便用行动告诉他不必意外:谏官弹劾他军需过大,上书解散飞虎营。

皇帝:“准奏。”

弃笔从戎的辛弃疾,为何会抱憾而终? 第2张

南归的二十多年里,辛弃疾如同一块哪里都能使的好砖一样,近四十次调往不同的地方任职,这次王蔺弹劾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后,皇帝便直接罢了他的官。

从上至下、从始至终朝廷并不肯真的打仗,他的解释也就无人肯听,他的心血又一次付诸东流。

避世,洒脱之下的忧郁

这些年,他看清了许多事,心灰意冷下决定避世而居,将自己的庄园取名“稼轩”,自号“稼轩居士”,从此这位曾经的热血青年似乎就过起了寄情山水的生活,写下“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富有生活哲理气息的名句。

但即便表面能如此洒脱,心里对家国天下的忧思却始终不能放下,甚至是在梦里都是“沙场秋点兵”的场景,又担心自己年纪愈大、离心中的理想愈远的情形,徒留谓叹“可怜白发生”。

随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继去世,辛弃疾亦感到日薄西山,但紧系家国的心绪,依然随着朝廷的局势起起伏伏,时而准备按剑而起、时而又颓然失望。尤其是公元1206年,宰相韩侂胄的北伐计划的失败,年近古稀的辛弃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也只能恨得“栏杆拍遍”。

破灭,再不能临阵杀敌,抱恨黄泉

在第二年,也就是辛弃疾等待了北伐机会的四十六年后,朝廷决定重新启用他,希望这位曾经智勇无双的将军能重新剑指金军,以挽救这兵临城下的将倾大厦,然而,命令未到英雄已去……

“杀贼!杀贼!杀贼!”即便是生命的油尽灯枯之时,辛弃疾也是竭力大喊着一生的夙愿。

弃笔从戎的辛弃疾,为何会抱憾而终? 第3张

辛弃疾一生可说“报国欲死无战场”。出身将门、年少成名的他即便能如神算子一般料定六十年后的天下大局,却一生不能施展抱负为自己求得一个圆满。时至如今,我们虽大多从文人的身份与他相识,却更应该知道他也是沙场厮杀过的铮铮儿郎,其作品与精神可传千古之久、可撼万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