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物 > 帝王将相 > 常遇春在鄱阳湖大决战中的表现如何?他有多勇猛?

常遇春在鄱阳湖大决战中的表现如何?他有多勇猛?

来源:史文斋    阅读: 1.2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明朝开国名将,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建立卓越功勋。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也参加了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队伍,并在作战中有勇有谋而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后来,郭子兴去世,朱元璋成为这支义军的实际统领,从而成为元末欲问鼎天下的一方诸侯。

在朱元璋逐鹿中原的过程中,他麾下人才济济,可谓是猛将如云,比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等人。

在这些猛将中,尤其以常遇春而最勇猛,在朱元璋攻灭争夺天下最大的对手陈友谅的鄱阳湖大决战中,常遇春表现得格外光彩夺目。

常遇春是专打硬仗的猛将,更是一生从无败迹的常胜将军, 在《明史》里称常遇春为“摧锋陷阵,未尝败北”。

常遇春于元天历三年(1330年)出生于安徽怀远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因习武而勇力过人,猿臂善射,精于骑射,各种兵器都能使用。

常遇春在鄱阳湖大决战中的表现如何?他有多勇猛?

但是,常遇春在元末天下鼎沸、群雄并起之际,却因无法填饱肚子而落草为寇,真的是大材小用。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25岁的常遇春在和阳遇到了真命之主朱元璋,从此走上了傲视群雄的从军之路。

当常遇春跟随朱元璋之后,每逢作战,总是喜欢身先士卒,猛打猛冲,而且这个特点一生不变,这可能是因为他是在义军渡江期间才入的伙,与徐达、汤和等朱元璋淮南旧将有别,所以必须拿出不要命的劲头来,才能在军中脱颖而出。

皇天不负有心人,由于常遇春的表现十分出众,逐渐获得了朱元璋的青睐。常遇春也变成一位善于治兵的将领,他还常常自夸:“只需十万人,便可横行天下。”故军中有“常十万”之称。

在朱元璋与陈友谅的一系列较量中,常遇春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鄱阳湖大决战中,这员猛将显得格外抢眼。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陈友谅以号称六十万大军倾巢来攻,在鄱阳湖与朱元璋的二十万大军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十六天的决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决战。

常遇春在鄱阳湖大决战中的表现如何?他有多勇猛? 第2张

当这场大决战开始后,喊杀声呼天动地,两军的战船迅速混成在一起。陈友谅军船大、坚固,但速度慢,朱元璋军船小、速度快,操作灵活,两军相持,难解难分。

常遇春面对汉军水师的巨型船只,毫不畏惧地用以一当百的气概迎敌,驾驭着船只在阵中左冲右突。

混乱中,朱元璋的座船搁浅,在游涡中苦苦挣扎,而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率船队来围攻,情况十分危急。

这时,常遇春发挥神箭手的英雄本色,只见他在船上弯弓远射,一箭准确地射中张定边,使敌军士气大减。

接着,常遇春为了护主又用自己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脱离浅滩,但不料却又使自己的战船搁浅于浅滩里,动弹不得。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汉军战败而遗弃的巨舟在顺流漂下时激烈地碰撞到了常遇春之船,使他的船只又幸运地离开浅滩,重返湖中参加战斗。

常遇春在鄱阳湖大决战中的表现如何?他有多勇猛? 第3张

战斗中,常遇春还积极组织火攻,发挥小船的优势,乘风纵火,而陈友谅的舰队却被烧得烈焰冲天,兵将损失过半,湖水尽赤。

异常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陈友谅将残余部队集中于鄱阳湖的鞋山转攻为守,其后又冲向朱元璋所部扼守的湖口,企图突围驶入长江。

常遇春奉命率部死守湖口,与冲过来的汉军又打了一场硬仗,汉军付出重大伤亡也始终冲不破常遇春布下的铜墙铁壁。

混战中,陈友谅被流矢射中死去,其余大部分残军向朱元璋投降。这场鄱阳湖大决战彻底扭转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陈友谅的覆灭,使朱元璋成为元末群雄中之最强者。

此战后论功,诸将共推常遇春为第一。朱元璋也夸赞常遇春说:“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帝王将相
后宫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