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物 > 帝王将相 > 唐玄宗真的看不出来安禄山有二心吗?他为何毫无准备

唐玄宗真的看不出来安禄山有二心吗?他为何毫无准备

来源:史文斋    阅读: 2.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李隆基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为此对于开启开元盛世的唐玄宗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其实在动乱爆发前,曾有人多次示警,甚至还不只是一人劝谏。

那为何唐玄宗就是没有听取意见,防患于未然,从而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其实作为一代英明的君主,并不一定没有这种判断能力的,只是有着其他的原因,导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的事件爆发也超出他的预料了。

一、分量足,但自信能够掌控局势

那都有谁曾提醒他?首先就是张九龄,这位曾帮助唐玄宗开启“开元盛世”的宰相,只不过形势稳定后,他也因自身的正直,而不被重视,受到排挤。作为名臣,曾因安禄山的不轨行为而要依法处置,但都被制止了。

而他通过安禄山的所作所为,看清其在为自己积蓄私人力量,并屡次试探朝廷的底线,有不臣之心,且兵权过重。但是被唐玄宗制止。

第二位就是王忠嗣,这是大唐定海神针的军神,曾一路制服周边不臣之国,真正是实打实的军功赫赫。而他也曾说安禄山必反的言论,建议唐玄宗处置他,但这位军中第一人的分量,也没有打动唐玄宗的怀疑。而第三位则是杨国忠,这位杨贵妃的亲戚,按理说他的分量比其他两人应该更足,为何也一点作用没有起?

唐玄宗真的看不出来安禄山有二心吗?他为何毫无准备

这就不得不说唐玄宗对于自己有足够的自信,认为能够掌控边军形势。但是他的逻辑,对于忠心的人自然没事,而对于有野心的人来说,这结果就悲剧了,而唐玄宗的悲剧就在于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安禄山与史思明。

可以说唐玄宗统治前期君明而臣贤,齐心协力,才有盛世局面的到来。但后期却因贪图安逸享乐,而重用佞臣,导致形势逆转,这也是悲剧的源头。

二、政治平衡的需要

其实之所以不动安禄山,就是因为边军平衡的需要。之前河西边军的势力过大,名将多集中这一地区,战功无数,威胁自己皇帝的权威。而河东地区的边军则没有太大的强敌,导致名将不多,武将集团形成西边诸将一边独大的局面。这对于皇帝来说太过危险。

所以他就通过这种施恩的方式拉拢东边的边军将领安禄山,用以制衡西边诸将的势力。甚至让安禄山一人节制三路节度使。这就是政治平衡的需要。只不过却没想到自己培养的亲信却是自己王朝的掘墓者。只能说玩砸了,把自己给折进去了。

三、安禄山的恭顺之心

再有就是政治这东西玩的就是演技,尤其是对于深谙朝堂之道的安禄山,把年纪大,精力不佳的唐玄宗忽悠得很成功。充分利用唐玄宗的性格与心理需求,成功赢得唐玄宗的信任与支持。

正是这种错觉,导致叛军都攻到都城,这位主甚至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直到最终确认才事情是真的。这年纪大也挺好,反应慢,好忽悠,最后被人骗得赔的皇位被儿子夺了。自己还得杀妻给诸军赔罪,成为太上皇而孤苦一生。

唐玄宗真的看不出来安禄山有二心吗?他为何毫无准备 第2张

四、进取之心的守成

事情造成这样也是因为他后期只想安稳享受得过完余生,从起名天宝年号开始就是他颓废的奢靡时光。尤其是与自己的宠妃杨贵妃。失去刚即位之初的贤明英主的进取之心。可能也是开元盛世的成功,让他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也是因为这些功绩已经满足了,想要好好享受剩余的时光。

所以对于国家大事上的关注度与掌控力稍显削弱,对于安禄山问题也是因为精力不济而采取纵容的态度,准备将来交给自己的继任者来解决。而自己只要保证平稳过渡就好。但是事实却没有如他所愿,反倒造成更大的麻烦,开元盛世的成果也被这场战争毁灭,国势因此陷入下降阶段。他也成为了大唐的罪人。

结语:张九龄、王忠嗣、杨国忠三人的建议,唐玄宗清楚,只是对于自己过度的自信,与能够掌控局势的盲目乐观。加之平衡东西边军军队的政治需要,以及自己守成的心理因素。也与安禄山几次的见面中,表现得很是恭顺。抓住了唐玄宗的心理脉搏。这些因素加在一起,造成一种错觉,一切尽在他的掌控中。

只是这是安禄山所给他展现的,他需要你看到的样子,而不是安禄山本来的真面目。唐玄宗就吃亏在这一点上,导致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反制。安禄山的成功是唐玄宗一力扶持的结果,只是错误用人,造成一生清誉被毁,遗憾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