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物 > 帝王将相 >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为何却下圣旨不准儿孙下江南?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为何却下圣旨不准儿孙下江南?

来源:史文斋    阅读: 2.3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康熙皇帝英明一世,却没能处理好皇位继承人问题,使得康熙晚年出现“九龙夺嫡”的宫廷闹剧,堂堂大清朝皇家子嗣,为了争夺地位不惜兄弟反目,手足相残。雍正登基之后,痛定思痛,在皇储确立制度上实行了重大革新,改预立太子为秘密建储,事先定下继承人选却秘而不宣,终于结束了几千年来困扰历代皇帝的老大难问题,乾隆皇帝成为第一个受益者,波澜不惊、水到渠成地顺利登基。

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任皇帝,他的一生创下许多记录,既是古代历史上最为长寿的皇帝,也是古代史上实际掌控皇权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对清朝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

在历史学家眼中,乾隆还是一个标准的争议人物,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一方面他精明睿智,乾纲独断,一生缔造了“十全武功”、康乾盛世等铭记史册的千秋伟业,另一方面他晚年却蜕变成一个昏聩不明之君,使得清朝出现了奸臣和珅这样空前绝后的权奸,使得大清极盛而衰。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为何却下圣旨不准儿孙下江南?

对普通百姓而言,乾隆又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戏剧性人物,民间广泛流传的他的身世之谜、六下江南等种种趣闻轶事。乾隆六下江南,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活动轨迹之一,也是他颇为自诩的“功绩”之一。《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曾在谕旨中说过:“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把六下江南与西北用兵等量齐观,视之为国之大事。

乾隆为什么要六下江南?他在谕旨中多次阐述过此问题,可以归纳为三大原因。一是因为江南从明朝以来,就一直是经济最为繁荣之地和文化最为昌明之地,是朝廷的财赋重地,有“天下财赋半出江南”之说,乾陵南巡可以维护、稳定这个核心重地,并拉拢江南士人集群。

二是在南巡途中,可以深入民间,直观感受清朝各地的吏治民情,便于对民政、军事、河防、漕运、农业等重要环节进行深入了解,体察民生疾苦。三是可以“奉圣母皇太后游赏”,让母亲得以“眺览山川之秀”,聊表孝心。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为何却下圣旨不准儿孙下江南? 第2张

但是,既然南巡意义如此重要,《清帝外纪》记载,乾隆在死前却给大臣们留下一道圣旨,日后不准儿孙们效仿他再度南巡:“将来皇帝如南巡,而汝等不阻止,系无以对朕”。从此,清朝历代皇帝把这道圣旨视为祖训,再无一人下过江南。

到底是因为什么让乾隆发出这道奇特圣旨?他为什么不准儿孙们再下江南?他在这道谕旨中也给出了答案:“朕御极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

乾隆这道圣旨可谓是一次深入自我检讨,一语道出六下江南的弊大于利。南巡各地官吏,为了讨得乾隆欢心,无不尽心竭力,不惜耗费重金百般粉饰太平,为了迎驾,大肆修建十余处行宫,南巡所用之衣食住行、无不极尽奢华精美,让乾隆过足了帝王瘾,好不风光。

比如仅扬州一地,为了迎接乾隆,就大兴土木,新建或重修行宫、名胜景区、各类殿堂楼阁5154间,亭台196座。仅仅两淮盐政衙门一处,就为迎驾花费白银四百六十万两,大量的人财物力,被白白浪费在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的南巡迎驾。对国计民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故此晚年的乾隆回忆此事,颇有痛悔之心。于是才下了那道圣旨,下决心不准日后的清朝皇帝再做这些无谓的靡费之举。虽然他是明白了,可代价也实在未免太大了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帝王将相
后宫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