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未解之谜 > 白帝托孤引发千古争论,难道只有帝王术而非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白帝托孤引发千古争论,难道只有帝王术而非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来源:史文斋    阅读: 8.0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公元二二三年夏四月,蜀汉的第一任皇帝刘备在白帝城病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在此之前,刘备进行了著名的白帝城托孤,或称永安托孤。

永安托孤一事,历来有很大争议。

争议点通常集中在那八个字: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此,有的人予以高度的赞美,称之为君臣相知的典范。有的人则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帝王权谋。

真相到底如何?

1.两种相反的声音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这样评价永安托孤:

“先主(刘备)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待人接物,有汉高祖的遗风。他把国家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而且心思单一,毫无保留。君臣之间坦荡无私,自古以来未曾有也。“

显然,他是拥刘派,对于刘备不吝赞美之词。

白帝托孤引发千古争论,难道只有帝王术而非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网络配图

元朝的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也大加赞赏:自古以来托孤的人,没有像刘备那样明白事理、心性洞达的了。

清朝人赵翼在他著名的《廿二史札记》中也持肯定态度:千年以后犹见其发自肺腑的本意,难道还不是真性情的流露吗?

有拥刘,自然有反刘。最早的批评声音来自晋人孙盛。

“刘备对诸葛亮的遗命,真的是糟糕的一塌糊涂。有人说刘备的本意是为了表明托孤的诚心,以及团结蜀人的意志。但君子却说:不然。

假如所托的是忠臣,就不用这样的说教。如果所托非人,那么这不就是开启了他的篡逆之心吗?

所以,自古托孤顾命之时,讲的都是有理的善言。那些奸诈诡辩的话,不是用来托孤的。幸好刘禅暗弱,没有猜忌心,不然就会祸起萧墙啊!”

显然,在孙盛看来,刘备临终的托孤行为,充满着阴怀诡诈,猜忌之心昭然若揭。只是刘禅暗弱无能,才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为本站原创,未经本站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与孙盛持同样观点的、最有名的便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他在《御批通鉴辑览》中毫不客气的说到:

“刘备平常用鱼水来比喻自己和诸葛亮的关系。他对于诸葛亮的忠贞难道不了解吗,托孤时为什么还要搞这一套猜疑的话呢?三国时期的人互相都推崇狡诈,真令人鄙视!”

乾隆站在帝王的视角来评价刘备的行为,自然有其独特的分量。

如此,面对以上两种相反的声音,哪一种对呢?

2.托的是什么?

无论是赞美刘备心胸坦荡还是批评他阴险诡诈,立足点都在那令人费解的八个字。然而要想真正搞明白刘备的意图,必须要跳开那八个字,用一种更开阔的视野来审视整个永安托孤。

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永安托孤托的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这不是明摆着的嘛,刘禅太小,治国能力不足,刘备是让诸葛亮辅政治理国家呀。

的确,辅佐刘禅治国确实是托孤的一大内容,但并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白帝托孤引发千古争论,难道只有帝王术而非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第2张

网络配图

广为人知的《出师表》已经点明了一切。在这个奏表中,诸葛亮提到了当年的托孤一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上面段落中说的“临崩寄臣以大事”,指的就是托孤之事。具体什么事?当然就是诸葛亮现在要决心去做的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很显然,刘备临终托付的大事,就是让诸葛亮北伐中原,复兴汉室。这才是永安托孤里最重要的内容。

但问题也就此来了,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口号就是复兴汉室,按理说,北伐中原属于理所应当的。他为什么非要在临终前一再强调此事,为此不惜给诸葛亮特殊授权,甚至让儿子“以父事之”呢?

3.生死关头的新政权

答案还是在《出师表》中。原文开头这样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在这里,诸葛亮将刘备驾崩时蜀汉的局势形容为“危急存亡之秋”。这是夸张还是事实?

刘备本来颇有政治名望,无论是曹操、袁绍还是刘表都对他很是敬重。正是基于这种名望,建安十六年时,益州牧刘璋才会邀他入蜀。

然而,刘备却效仿吕布当年的所作所为,以一种卑鄙的方式攻占了益州,并将刘璋迁往荆州软禁了起来。这样的行为使得刘备前半生所积累的政治声望瞬间化为乌有,由此带来两大严重问题:本文为本站原创,未经本站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其一,孙刘联盟变得岌岌可危。听到刘备取得蜀地后,孙权愤怒至极骂道:猾虏乃敢挟诈!由此,孙权开始重新审视联盟关系,这为后来杀关羽夺荆州埋下伏笔。

其二,益州内部的人心不附。虽然刘备积极选取益州人士进入到他的新政权里,但内部的不满情绪时刻存在着,只是在默默等待着时机。蜀境之内,豪门士族之间私下里纷纷流传着“刘氏祚尽”之类的说法便是一个证明。

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刘备的处境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公元二一九年,关羽败走麦城随后被杀,荆州丢失,跨有荆益的目标落空。蜀汉遭受第一次重创。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称帝,这年七月正式率兵东征孙权。第二年六月,刘备大败于夷陵,八万精兵损失殆尽,马良等人也战死疆场。蜀汉遭受到第二次重创。

这两次惨败使得蜀汉政权陷入空前的危机。特别是夷陵之战,本是刘备称帝后的首次御驾亲征,但却大败而归。这似乎预示着天命并不垂青于刘备。

现在,刘备又即将死去,时间距离蜀汉政权的建立不过三年而已。这似乎更加表明他所宣称的如刘秀般复兴汉室恐怕并不可能,而那个在蜀地流转已久的“刘氏祚尽”好像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白帝托孤引发千古争论,难道只有帝王术而非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第3张

网络配图

夷陵之败和刘备将死之事,动摇了蜀汉立国的合法性基础。当一个政权本来就有原罪存在,而其构建的合法性又遭遇质疑时,它离最终的灭亡就不太远了。

事实也是如此响应的。

就在刘备病重的消息传出后,高定、黄元、雍闿等相继叛乱,战火波及嘉郡、益州郡、越嶲郡、牂牁郡等地,蜀汉半数以上的版图都笼罩在叛乱之中。益州内部人心的不稳可见一斑。

然而这只是内部问题。对外方面,孙刘联盟破裂,东边的孙权成了仇敌,需要不时提防着。曹魏则在北方虎视眈眈,虽然没有发兵,但正积极策划着和平演变。

此刻,当真是生死存亡之秋!

所以,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要处理的最优先的问题,也即蜀汉所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帝业可能不复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被取代的问题。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刘备托孤时不可能再玩什么帝王权术了,他必须要真诚地与诸葛亮交心,竭尽可能地树立对方的斗志,鼓励他去完成复兴汉室的帝业。至于他的真实想法如何,重要吗?本文为本站原创,未经本站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