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世界史 > 汉尼拔进军罗马的战略思考:战争须在意大利打响

汉尼拔进军罗马的战略思考:战争须在意大利打响

来源:史文斋    阅读: 8.4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战争中一切行动追求的都只是可能的结果,而不是肯定的结果。那些不能肯定得到的东西,就只好依靠命运或者幸运(不管把它叫做什么)去取得。——《战争论》第二篇第五章

公元前202年:两场战神级别的决斗

公元前三世纪末,在东西方战争舞台上同时活跃着两位盖世英雄。其一,就是国人熟知的西楚霸王,公元前208年,各路反秦义军被秦军大将章邯陆续击破,连最为强大的楚军也被秦军击败,统帅项梁战死,曾经如火如荼的反秦事业自从跌入谷底。就在反秦事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项羽率领新败楚军于公元前207年在巨鹿战场上决定性的击败了秦军主力,挽狂澜于即倒,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尽管项羽最后在楚汉争霸中战败身死,但是项羽在反秦战争中的功勋是不应该被抹杀的。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角汉尼拔(公元前247-公元前183/182),这两位英雄人物不仅处于同一时代,巧合的是命运相似,而且身上都充满了悲剧色彩。论指挥艺术,汉尼拔略胜一筹,他有西方战略之父的美誉,与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拿破仑并称为西方四大名将,如果这四人单纯比较军事指挥上的造诣,有些军事史行家甚至会把汉尼拔排在首位。论个人魅力,两人不相上下,千载而下,无数人对这这两位英雄人物敬仰不已,或为其统帅才能所折服,或为其命运悲剧而扼腕长叹。

公元前202年,是世界军事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东西方历史上的四位不世名将为我们提供了两场战神级别的决斗。韩信在垓下击败了项羽,西庇阿(前236-前184)在扎马击败了汉尼拔,从此世界历史沿着我们已知的轨迹运动,刘邦建立汉朝,开两汉400年之繁荣;罗马人在其后短短五十年间突飞猛进,最终执牛耳于地中海世界达500余年之久。汉尼拔在扎马的失败意味着历时16年之久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注1)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结束,关于汉尼拔的失败,西方军事史学家多有评述,典型的观点有两派,美国著名军事史学家杜普伊认为汉尼拔的战略目标是动摇罗马联盟;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富勒则认为汉尼拔的最好战略是在坎尼会战后进攻罗马城,但是由于他缺乏攻城武器、兵力与补给,所以他只好选择分化瓦解罗马联盟的策略。但是不论汉尼拔的战略是哪一种,汉尼拔都没有成功。由于汉尼拔最后的失败,不少以成败论英雄的评论者认为汉尼拔只是一个一流的战术家,而在战略上缺乏远见。虽然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在此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无论哪种战略汉尼拔都显得力量不足,那么当初汉尼拔为什么要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军亚平宁呢?

汉尼拔进军罗马的战略思考:战争须在意大利打响

北非:迦太基的软肋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北非本土是迦太基的软肋,一旦对方倾注大量兵力于北非,迦太基的国运便岌岌可危,公元前256年从意大利出发登陆于北非的罗马已差点战胜迦太基,如果现在罗马人从西西里出发,再次威胁北非,那么迦太基的国运实堪可忧。

公元前241年,罗马与迦太基签定合约,但是这实际上只是双方在精疲力竭后所订的一个休战协定而已,两雄不并立,迦太基与罗马迟早会再次爆发战争,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取得优势的罗马人时时不忘削弱其北非邻居,公元前237年,迦太基人想要回因为雇佣军叛乱而转到罗马人手中的撒丁岛,罗马人立刻向迦太基人宣战,强横之气,跃然纸上,实力不济的迦太基人只好忍辱负重,割让撒丁岛并附带1200塔兰特的赔款。

接二连三的割地赔款沉痛的刺伤了迦太基爱国者的心,双方都在为下次战争而准备。天助迦太基人,波河流域的高卢人此时蠢蠢欲动,大有入侵罗马之势,使迦太基人赢得了宝贵的恢复实力的时间。以常理来看,近在咫尺的宿敌要比远在海外的敌人威胁更大,罗马人可能打算先肃清高卢人,然后再与迦太基人交战。这种策略可以说是十分稳妥的,一旦肃清了波河流域的高卢人并将其逐步罗马化,那么整个意大利半岛将成铁板一块,登陆意大利的敌人将发现处处是罗马的堡垒,而无立足之地。此外,罗马人还涉足巴尔干半岛西岸希腊人的事物,取得了意大利东海的制海权。公元前219年的罗马海军,早已不是40年前的那支草创之师,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熟知海洋的脾性,此外,他们还占有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等重要的战略要地(注7),可以说牢固的掌握了意大利东西两海的制海权。如此,想走海路进攻意大利的敌人将遭到罗马海军的迎头痛击,而从陆地进攻意大利将不得不克服阿尔卑斯山的天险,即便是对手克服重重困难之后杀进意大利,他们也将遭遇罗马的优势兵力与堡垒网……如此,罗马人将处于一种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优良境地,面对脆弱的北非与迦太基人统治并不牢固的西班牙,分别派遣几个军团,也许几年之内就能够结束战争。可是,令罗马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将与人类历史上最为优秀的将领之一交手……

时间对罗马人有利,却对迦太基人不利。公元前222年,罗马人肃清了高卢人的叛乱,现在正在努力将其罗马化,一旦高卢地区完全被罗马化,那么汉尼拔进军意大利后将处于异常困难的战略环境。同时,肃清了高卢人的罗马人已经免除了后顾之忧,他们又拥有了意大利东西两海的制海权,一旦派遣一支强大的部队登陆北非,那么也许几年之内就能打败迦太基人。

汉尼拔的幸运和不幸

汉尼拔是幸运的,他有一个精通兵法的父亲和一个精通政略的姐夫,父兄的言传身教让汉尼拔领悟到了古今首屈一指的为将之道;同时,他又继承了一支能征惯战的部队,使他有机会将指挥艺术的精髓发挥至极致。但是同时汉尼拔又是不幸的,他的祖国早已走过了兴盛时期,现在已是日薄西山,腐朽、没落、贪婪、愚蠢,但是作为一个迦太基人,他又必须与如日中天的罗马为敌。

就公元前219年双方的形势而论,也许只有立即发动战争,汉尼拔才能拥有一个击败罗马的最佳机会与时机。波河流域的高卢人刚被征服不久,对罗马人非常仇恨,如果汉尼拔进军意大利,那么就会得到高卢人的拥护与支持,据说,战争中加入汉尼拔军队的高卢人足有六万步兵与四千骑兵(注8)。如果算上汉尼拔的二弟哈斯德鲁巴于公元前207年春翻越阿尔卑斯山后在高卢的招募,以及汉尼拔的幼弟玛哥于公元前205年在热那亚登陆后在高卢的征兵,那么波河流域的高卢人加入迦太基军队的人数可能接近八万。就西班牙的形势而言,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实力在短时间内难以继续增长,拖延发动战争的时间只会增加北非的危险与罗马的实力。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到意大利以东,罗马与马其顿盟友伊里利亚海盗的战争已让双方濒临战争的边缘,虽然在其后的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6年-公元前205年)中马其顿人作战并不得力,但是迦太基与马其顿的联盟还是或多或少的牵制了罗马人。

战争是如此的不可避免

北非是如此的脆弱

时间已不允许汉尼拔继续准备战争

每拖延一日,北非的危险增加一分

每拖延一日,罗马的实力便会增强一分,而迦太基人的实力则难以有实质性的转变

也许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时机了

也许这是汉尼拔击败罗马的唯一的一次机会

在此形势下汉尼拔唯有尽快进军亚平宁,不论从西班牙出发直至翻越阿尔卑斯山一路上是如何的困难,他也须义无反顾

迦太基输得一点都不冤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16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虽然罗马最终以微弱优势赢得了第二次布匿战争,但是在整个战争中迦太基人也有多次取胜的机会,汉尼拔已经非常接近于击败罗马,从而彻底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如果西庇阿不在坎尼战役的幸存者之列;如果坎尼会战之后,迦太基政府能够积极的支援汉尼拔;如果马其顿王菲力对罗马的作战时候能够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如果西西里岛上的迦太基军队没有遭遇瘟疫;如果公元前207年春翻越阿尔卑斯山后的迦太基军队能够与汉尼拔顺利会师……等等等等。但是,不论如何,迦太基终究战败了,而对于战败应负最大责任的则应是迦太基政府。汉尼拔在意大利的整整15年中间,迦太基政府给予他的支援仅仅是4000名利比亚士兵而已!与最重要的意大利战场相比,迦太基政府显然更关心西班牙的银矿与西西里的粮食。但是,在西班牙与西西里作战,一者缺乏优良的将帅;二者雇佣兵的素质与罗马军团相比颇有差距;三者在西班牙作战有我们前面所叙的种种不利,因此迦太基政府最好在这两地采取守势,可是他们错误的在此两地采取攻势,白白将兵力浪费于这两地,而不去支援最具备决定性,也最需要兵力支援的意大利战场。

汉尼拔进军罗马的战略思考:战争须在意大利打响 第2张

我们来看看意大利的形势,罗马霸权的基础是联盟体制,罗马三分之二的人力资源由意大利盟邦提供。绝大多数意大利盟邦历史上都曾经和罗马兵戎相见,汉尼拔在取得数次胜利后,大多数盟邦之没有脱离罗马,是因为他们对于罗马还抱有希望,他们还在观望,罗马仍然占有很大优势,而汉尼拔的兵力却捉襟见肘,他们对汉尼拔能否再次取得胜利感到怀疑,对汉尼拔能否有效保护他们也存在怀疑,投靠汉尼拔的一些城邦后来不断被罗马攻占正是因为汉尼拔兵力不足。在这种形势下,盟邦一般情况下自然比较倾向罗马了。如果汉尼拔能够得到充足的支援,那么意大利的形势将大为改观,汉尼拔联合意大利城邦颠覆罗马的霸权的计划才有可能实现,如是,不论西班牙的银矿,还是西西里的粮食,都将成为迦太基人的囊中之物。

公元前241年,一个曾经富甲天下的国度因为贪婪与愚蠢,拖欠雇佣军军饷,激起了差点覆灭其国的雇佣军叛乱。30年前的它是如此短视,也难怪于30年后的它仍然不思进取。在意大利半岛上,为迦太基国运而战的有许多利比亚人、西班牙人、高卢人、希腊人、意大利人,却唯独少有迦太基人!我们从来不曾为迦太基的失败感到任何惋惜,我们只是对那位凭借一支风俗各异、语言不通的杂牌大军向地中海世界最强盛的国家挑战,并差点逆转乾坤的勇士表示诚挚的敬意!


布匿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2000多年,但是汉尼拔的故事将永远流传。无论是作为绝代名将的拿破仑,还是作为近代西方兵法巨匠的克劳塞维茨、若米尼、马汉、富勒等人,无不认为研究战史,尤其是那些最为伟大的名将的战史,是获取战争艺术理论的最好途径。让我们永远记住作为将军的汉尼拔,是如何善于驾御他那支风俗各异,语言不同的多民族大军的;他是如何善于侦察,以做到知己知彼的;他是如何善于造就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态势,以变被动为主动的;他是如何善于了解他的对手的弱点,因势利导来改变其作战方略的;他是如何善于利用地形来增强自己的力量;他是如何善于使用他的轻装部队机动作战;他是如何善于使用骑兵这种突击与机动力量;他在顺境时,如何从来不为眼前的胜利所迷惑而作出错误的抉择,而他在逆境时,又是如何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作为军人,他尊重他的对手,作为将军,他爱护他的士兵。假若汉尼拔能够收敛他的残忍,那么他将是一位怎样贤明的将领啊。汉尼拔的故事,值得每一个有志于为了祖国的和平稳定,为了能够在他日抵御外侮的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爱国者去反复习读……(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