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真相 > 千年帝都长安到底是怎么失去国都地位的?

千年帝都长安到底是怎么失去国都地位的?

来源:史文斋    阅读: 2.8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我国历史上,长安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是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从周文王筑设丰京开始,先后有西周、秦、西汉、东汉(汉献帝六年)十三个朝代在此定都,时间跨度长达1200年左右。这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是少有的。长安定都时间虽长,有一种现象却不容忽视:唐朝之后,长安的优势不再,新立政权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避开了长安。如五代割据政权以洛阳和开封为国都,宋元明清分别以开封、杭州、北京为都城。

千年帝都长安到底是怎么失去国都地位的?

长安为何屡遭“失宠”呢?这其中有何道理呢?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原因:

老牌都城毁于战火

千年帝都长安到底是怎么失去国都地位的? 第2张

作为老牌都城,长安所在必然是斗争所在。唐代的安史之乱既是大唐国运的转折点,也是促成都城长安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开始。安史之乱时,长安失陷,饱受战火洗礼。当时,吐蕃也趁虚而入,两次攻入长安,累计占据时间长达25天左右,长安城受到严重破坏。中和三年(883年)四月,黄巢与唐诸镇兵激战,不敌后连夜撤离长安。途中,黄巢“焚宫阙、省寺、居第略尽。”大肆破坏这座伟大的城池,致使“荆棘满城,狐兔纵横”。对此,诗人韦庄在《长安旧里》感叹道“满目墙匡春草深,伤时伤事更伤心。”然而,此战之后仅仅过了10年,长安又遭逢军阀朱全忠的破坏,当时“全忠令长安居人按籍迁居,撤屋木,自渭浮河而下,连甍号哭,月余不息。”长安遭到毁灭性破坏。然而,长安还未来得及恢复元气,五代时军阀势力在关中频频发动战争,本来就已不堪的长安更加破败了,乃至失去了作为国都的基础条件。

生态环境恶化

除了成都平原,我国最早还有一个区域被称为“天府之国”。这就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以长安为中心,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介于秦岭和渭北山系之间,河流综合,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堪称定都的风水宝地。《战国策·秦策》中苏秦向秦惠王建议“连横”之计时就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同样,秦末汉初之际,山东人的刘敬强烈要求刘邦迁都关中,说“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关中虽号称“天府”,然其土地狭小,并不足以支撑长安动辄百万的人口规模。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必然要透支自然的承载能力。一是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砍伐森林,过度开发农业。二是随着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生态失衡性灾害接连出现,这些又反过来压制了农业的开发。据《通典·州郡四》载,唐代宗大历年间,关中耕地只有6200余顷,相比汉代,减少了近3900万顷。如果,再算上产量的降低,其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三是城市用水紧缺。唐末以来,水资源明显减少,无论是泾、渭、霸等河流,还是龙首、清明等人工渠道,流量都在减少,甚至出现了干涸。周边水源如此,遑论城市供水了。

外部局势的变化

历来统治者定都长安都不会少了这样一层考虑:对内对付东方各诸侯的割据势力,对外要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这其中,抵御外部的侵略是最为棘手的事情。如来自西北匈奴、突厥常年来犯,中原朝廷定都长安可以对其很好地压制。中唐以后,外族关系却发生了改变,契丹、渤海、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于东北,来自西北的威胁已不是重要所在,如西夏。在这种背景下,长安逐步失去了失去了长驾远御的形势和军事中心的地位;而黄河中下游(洛阳、开封),甚至北方(北京)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明朝时候,朱棣之所以迁都北京,很大原因是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已经崛起,争夺燕山防线和关外的辽河平原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考虑。而定都北京,可以更好地推动这一目的的达成。

综合来看,长安的败落,是在国都东渐北移的趋势下完成的,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值得一说的是,长安城的国都地位虽然不在,但他还是关中的区域中心、西部重要的军事重镇,统治者设置重要机构,对其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