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真相 > 没有棉衣棉裤,揭秘宋朝百姓如何度过冬天?

没有棉衣棉裤,揭秘宋朝百姓如何度过冬天?

来源:史文斋    阅读: 2.5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子夜吴歌·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这首李白的千古名篇,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女子为即将出征的丈夫,赶制冬衣的场景。

宋朝时期,棉花也没有在中国大面积种植,所以就没有什么棉衣棉裤了。那暖气,取暖器,空调什么的,就更没有了。

没有棉衣棉裤,也没有暖气的前提下,那宋朝人的冬天都如何度过呢?

据史料考证,至少东汉时期,我国还没有出现棉花。

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出现栽种木棉树的记载。“棉”这个字,首次出现于隋朝时期的典籍中。

《说文解字》:“葛,絺綌草也。”

隋《广韵·卷二·仙韵):“棉也,又木绵树名”。(木绵就是木棉)

到了宋代,还没有普及木棉树的种植。

《宋会要》:“令川陕各州罢织各种精致丝织品上贡,只织买绫、罗、紬、绢、駞布、木绵等。”

并非宋朝统治者不了解棉花乃御寒神器。同学们要清楚,不管是木棉树还是其他棉花品种,它们对种植温度有很高的要求。

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也需要满足土壤水分、温度、盐碱含量等要求。

再加上,封建统治者还是希望提高粮食产量。那些可耕种的土地,不大可能用来大面积种植棉花。

一来二去,直到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出现。

没有棉衣棉裤,揭秘宋朝百姓如何度过冬天?

明朝初年,棉花得到大规模推广,才让古人在漫漫寒冬之际,用上棉服、棉被。

自夏、商、周,至宋朝这数千年的时间里,华夏大地主要种植麦、稻、粟等粮食作物,并没有普及棉花的种植。

《论语·子罕》:“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缊袍就是麻布衣服)

不过,桑、苎麻、葛,这些抗干旱且种植条件较低的农产品,在我国种植历史却比较久远。

再者说了,我国有数千年的养蚕历史,即使没有棉花,古人还有丝、麻、布可供御寒。

宋朝时期,私人经商者甚多。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并随之带动海上贸易。

无论北宋或者南宋,本土的丝织品、茶叶、瓷器等均与海外地区有贸易往来。

在此基础上,宋朝的商贩还可以从海外采购诸如棉花之类的保暖品,这样便形成了一种供销往返的贸易体系。

宋英宗时期,有主管财政的大臣上奏,每年朝廷通过购买还有征税等途径,总共收拢870多万匹丝麻织品。

蔡襄:“上奏,一年内买、徵税等途径,共收入丝麻织品8745535匹。”

宋徽宗时期,汴梁城内设立“居养院”,80岁以上老人还能获得丝绸衲被。

由此便能得出,至少北宋年间,丝麻已经成为棉花的替代品。

说得更详细些,通过已知的墓葬发掘工作,我们能清楚地得知。4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会种植葛、麻,以及学会养蚕技术。

没有棉花,丝麻布可以进而加工成被子和衣服,抵御寒冷。

王公贵族还可以使用羊毛或者鸭绒作为填充物,做成类似于今天的羽绒服和羽绒被。

《桧风·羔裘》:“羔裘逍遥,狐裘以朝。”

没有棉衣棉裤,揭秘宋朝百姓如何度过冬天? 第2张

在宋代,随着丝绸逐渐平民化,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普通家庭使用丝绸或者麻布制成被单,接着再用芦苇花或者木棉填充。

大户人家则是会选择鸭绒、羊毛,用来制作更加保暖的棉衣、棉被等。

《劝织吉贝布》:“吉贝布自海南及泉州来,以供广人衣着”,“泉亦自种收花,然多资南花”。(吉贝布就是苎麻布)

陆游《家居》:“黎布敌纯绵,客有遗黎布者,甚轻暖。”

从以上两段相关记载来看,宋朝时期,各种绫罗绸缎、木棉、麻布,已经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主要御寒物。

此外,从南宋开始,浙江、新疆、云南、海南等地皆提高了木棉树种植数量。至少北宋的普通百姓,用麻布夹裹着木棉,制作一些御寒保暖物,也能勉强度过寒冬。

而且同学们别忘了,棉衣、棉被虽说是古人度过寒冬的必备之物。但是以炭火取暖,也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早在春秋与战国时期,统治阶层的贵族已开始使用相当考究的壁炉,冬天提供热量。

隋唐时期,更是出现了以售卖木炭为生的小商小贩。比如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经常推着车,走街串巷吆喝。

这也说明,在唐朝的时候,平民百姓就开始使用木炭烧火取暖。

当然了,木炭价格比较高昂,北宋时期汴梁城内15斤的木炭,相当于六斗多大米的价格(一斗为30斤左右)。

可是,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一般普通市民也会咬咬牙,购买些木炭回家,以备不时之需。

或许说到这里,有同学会觉得:宋朝木炭这么贵,老百姓舍得买炭取暖吗?

那这里一更就想反问大家:我们遇到六月酷暑,会打开空调吗?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开”。

可是使用空调,会加剧电量损耗,毕竟空调可是耗电大户。

但是为了能度过“桑拿天”,开空调降温,已经是现代人的常规操作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家忍受不了高温与严寒,所以才使用空调或者取暖器,舒舒服服地度过酷暑与寒冬。

因此哪怕电费相较于平常有所增加,那也能接受。

反之同理,宋代的人在面对寒冷的冬天,买些木炭储备在家中,天气极冷之时,用以烧炭取暖,不也是情理之中,理所当然吗?

木炭虽贵,但哪有人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动物的毛皮,也可以制成衣物,用以抵御寒冬。

像一般的贫苦人家,也可将稻草晒干,冬天再铺在床上,抵御寒冬。

《齐民要术》中有所记载:“民冬月无衣,积细草,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

包括植物纤维(苎麻、芦苇花等织品),也可以制成衣物保暖。

所以综合来说,宋朝时期,除了蚕丝、裘皮、木棉、苎麻、葛等织品外,还可以通过动物毛皮、铺稻草、植物纤维、烧炭烤火等方式进行御寒。

到了元末明初,棉花才开始大规模推广。这点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就可看出,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因此,哪怕在宋代,棉花没有大面积种植,但人们也能利用现有的资源,过好每一个冬天。

“树挪死,人挪活”。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古人的智慧也是无穷尽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诞生了许多“御寒神器”。同时从人类的御寒历程,也能看出不同时代的发展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