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文化 > 古文名著 > 黛玉将留得枯荷听雨声改为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为何?

黛玉将留得枯荷听雨声改为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为何?

来源:史文斋    阅读: 1.3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黛玉,《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以上问题本站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值仲秋,池塘中的荷叶干枯,即将凋敝。贾宝玉游船时觉得荷叶恼人,抱怨说“如何不将这破荷叶拔了去”。此时林黛玉就出声反对,认为荷叶不该拔除。

(第四十回)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

黛玉将留得枯荷听雨声改为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为何?

林黛玉说她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却只喜欢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李义山就是李商隐,为晚唐诗人写情高手。有名的爱情诗句俯拾皆是,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

以林黛玉的喜悲观性格,不可能不喜欢李商隐的诗,恰恰因为深度了解过,才会因李商隐诗中绝望的情感而感同身受。

她说最不喜李义山的诗,是不想自己的人生被套路进李商隐的“绝望”之中,并非真心不喜欢。否则不至于将“留得枯荷听雨声”改为“留得残荷听雨声”。

“留得枯荷听雨声”出自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故事讲述李商隐在人生潦倒时寄身表舅家里,因表舅去世不得不离开各奔前途。他一个人的旅途前途莫测,在一个凄风苦雨的深秋,寄宿在“骆氏”的凉亭中,因听到雨打枯荷声响,思念两个表兄弟所作的诗文。

李商隐寄身表舅家,与表兄弟感情甚笃,离开后思念兄弟,前途一片无助,凄风苦雨,在在都是林黛玉的一生际遇。

根据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题帕三绝》《桃花行》《柳絮词》影射,林黛玉最终如李商隐被迫离开表舅家一一样离开了贾家,与贾宝玉劳燕分飞,王昭君出塞一般远嫁异域客死他乡。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恰是林黛玉与李商隐人生轨迹的重叠。而“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所以由“枯”改为“残”,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李商隐作诗时是季秋,九十月份,池塘中的莲叶已经枯绝,是谓枯荷。而刘姥姥来时仲秋,不过八月末,池塘的荷叶虽多枯萎,却还有生机,是谓残荷。

二,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证明她是“莲命”,《红楼梦》从甄英莲(香菱)开始,有一大批与莲、蓉、菱有关的人物,都是命苦之人。林黛玉更是“莲”的化身。

“留得残荷听雨声”中,残荷是林黛玉的化身,除了借《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影射她的命运,还代表林黛玉一息未绝,宝黛爱情还有一线机会。

然则宝黛爱情最大的变数,出自宝黛二人身边的薛宝钗。她们乘船过了荷塘就进入“花溆”。花溆本名“蓼汀花溆”,因贾元春去掉“蓼汀”二字只剩花溆。

黛玉将留得枯荷听雨声改为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为何? 第2张

“花溆”典出唐代崔国辅《采莲》诗: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采莲”岂不就是拔除“莲叶”?且出了花溆就是薛宝钗的衡芜苑。这段花溆连接荷塘与衡芜苑,代表了宝黛姻缘与金玉良姻的对立。也影射贾元春支持宝钗反对待黛玉的现实。曹雪芹对情节的设计,前后呼应可谓丝丝入扣。

林黛玉认为“莲”好,要留!薛宝钗却认为莲不好,应该除,她说“这一年可曾饶过这园子”。言外之意是有空早都铲除残荷了。

林黛玉解释“留得残荷听雨声”,薛宝钗是不以为然的。宝钗虽也饱读诗书,却并不认同女子应该像林黛玉那般读书多。所以她教育林黛玉:

(第四十二)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

薛宝钗对女儿读书的不认可,讽刺为“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又说“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代表的是富贵传家的本位思想,对林黛玉诗书传家的精神扼杀。

金玉良姻和木石姻缘之争,实际上就是曹雪芹思想中,金钱与文化的对立状态。

贾宝玉夹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当时虽然同意了林黛玉,说要保留莲叶。可进入花溆后,却直奔衡芜苑。预示了黛死钗嫁的最终结局。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

最新文章